大年初二,18岁的李成(化名)从登门拜访的“叔叔”手中,领过了“这辈子最大的红包”——3000元。李成的父亲在江苏某政府任职,春节期间,家里迎来送往,他也跟着收到了不少红包。李成父亲介绍,每年过年期间,前来给自己拜年的下属等,都会给孩子塞类似的红包,碰到数额大的,他就要以拜年名义再“还礼”。(齐网2月3日)
发红包,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之一。然而,如今这却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担。特别是在政府工作的党员干部,每当亲朋好友年关之际“礼尚往来”给孩子塞“红包”时,就会略显尴尬:不收礼亲朋好友会认为你“很生分”,收礼又违反纪律,不合原则。如果再遇到数额大的,更是焦头烂额麻烦无限。于是,大多数官员选择“等额回礼”,有人给自己孩子塞了“大红包”,就赶紧回塞一个,这样看似不违反纪律,也维护了亲朋友好间的融洽关系。
“红包”背后的尴尬和无奈,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党员干部在“贺礼”上心态没有放端正,针对下属的“大红包”抵抗力太低,怕得罪人的心态还在作祟;二是清除“四风”活动还没有把触手伸到干部以外的地方,大部分干部通过“洗洗澡、治治病”成为了“不敢收、不能收、不会收、拒绝收”的作风坚定的公仆,但一些有着依赖、侥幸心态的社会势力分子,却不断在啃食防腐拒变的“围墙”,这部分人也需要清一清“四风”;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只看到传统文化的优点,却忘了规避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部分,让社会清正风气“打了折扣”。
在每个人胸怀“中国梦”的时候,党员干部更要坚定“清正廉洁”的“倡廉梦”,当好群众表率,做好师范标兵,在新春、生日、婚礼的重大喜庆日子里,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牢牢守住原则的底线,在“大红包”面前敢于坚定说“不”。与此同时,党员干部也要全力传递“正能量”,让想送礼、想攀附的那少部分人也“洗洗澡、治治病”,变成“有理想、靠自己、创大业”思想作风端正的人。齐网拉呱。
对于类似“收红包”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全面深化改革”一下?让“红包”不送党员干部、只送困难群众,不送懵懂孩子、只送辛劳父母。在“红包”来往的过程中,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让干部有“为民服务”的自豪感,也让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励志图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李然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