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该大烟囱原属一家砖厂,企业的关停,在2000年大烟囱便遭废弃。因位置极佳,处于公路旁、县城大门口,起初政府本意一拆了之,结果多方研究决定进行艺术改造,废物利用。由此看来,原地改造不仅使得大烟囱温度计更具有古迹的历史厚重感,且整个当地政府的决策过程体现出难得的民主与科学发展的思维。
其次,按当地官员的说法,改造后的功能一是方便群众了解实时温度,还有就是宣传当地夏季避暑的旅游效应。笔者看来他们是“大大地”谦虚了,此外,比如有提升本县县域知名度的作用,毕竟68米的大烟囱温度计在一座小县城绝对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性建筑;还有变废为宝,避免大拆大建,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谁说这不是一个民生工程呢?衣食住行哪方面也离不开气温的准确把握之上。
其实,对城市固有的老建筑、旧厂区进行就地改造、转型升级不仅可行,而且应当形成一种风尚。远的不说:上海不也有座165米高大烟囱温度计么?不仅在黄浦江沿岸成一独特景观,更是成就为全球最高气象信号塔而为世人所称道。此外还有上海“十六铺”变身如今创意产业孵化器的“老码头”;由上海飞联厂厂房改造而来的韩天衡美术馆,成为嘉定区一处响当当的文化地标,更是全上海一张文化的金名片。
对于很多人质疑43万打造这样一处有点炫目、看似形象工程的宏伟温度计是否浪费财力时,有网友早就作出有见地的回答“难道拆除大烟囱不是一笔巨款?”。与其花巨款又拆又建,不如一步到位,就地改造,既省时又省力,还成效尤为明显。对此,我们必须点赞。废烟囱变身温度计,我看行!
作者:徐义闯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