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元旦小长假结束后,一则女生被打的视频在网上被热传并引发井喷式吐槽。这段视频画面中,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女生站在一个角落里,被一群年纪相仿的女学生轮番掌掴,6分钟内被打15记耳光。据悉,事件发生在2014年12月12日,视频中的学生来自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二中,女生严某因为没有穿校裤被同学用耳光“教育”。
读完报道,不禁想到媒体披露的几起“校园暴力”事件:2014年3月4日下午放学后,海南省屯昌县某中学初一女生小娟(化名)在教室里遭到同年级11名女同学围殴,甚至被扒了衣服,有几个同学对她拍了视频录像;2014年12月中旬,广东惠州大亚湾某中学两女学生遭七八个同学排队扇耳光,持续近10分钟; 2014年4月13日晚11时许,云南昆明某高校女生小丽怀疑同学小雪偷拿了她的内衣,便约上9名同学在宿舍内对小雪不停殴打,甚至强迫小雪当着男生的面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
面对一起起惊人的“校园暴力”事件,面对这些花季少女的恶行,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恐怕毫不为过,而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施暴的花季少女们不仅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似乎还以此为乐、以此为荣,要不然怎么敢用手机拍下视频传到网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本应该是一块净土,任何形式的侵害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那么,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状,我们应该做哪些反思?
首先,学校应该反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该认真思考教育中的失误,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同时,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便学生们认识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要让他们懂得任何暴力行为,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社会所不容的,都是违背社会公德的,是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的表现,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交际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实施“关怀教育”,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使孩子们自觉远离暴力,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次,社会应该反思。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对人们都产生着影响,其中的暴力文化也成为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虽然我国从法律层面上规定未成年人禁止接触暴力的东西,但在生活中却很难避免,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等,未成年人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而未成年人又缺乏鉴别和自制能力,因而会在遇到问题时,便失去了规则意识,失去了道德的标尺,于是出现了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描写的强势者蛮横无理或弱势者以暴制暴。因此,社会各界特别是是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对暴力、血腥、戾气十足的影视、报刊等作品进行分级限制,防止孩子们接触这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
学生的暴力和戾气折射了社会的浮躁和失序,反映了一种有毒的世道人心。许多人流失了对规则的信仰,心中没有遵循的标尺和底线,往往到头来社会风气和道德只能向进退失据滑落。当社会欠缺相互协调和制约的运行机制,尊严和权益始终高成本运行,不能靠法治来主持和解决社会公义,势必产生蝴蝶效应。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正当的心声和诉求,难以提供表达、参与对话的平台,学生容易陷入到是非不分、混淆黑白的吊诡逻辑,难免扭曲他们的传统价值取向,正面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再次,家庭应该反思。家庭从来都是社会的微型结构,家庭的矛盾一定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学生在校园发生暴力事件,不能把责任一股脑地都推给学校,家庭也应该思考自身的责任。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许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另外,有个别家长自身行为失范,在潜移默化中教坏了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家庭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孩子享受不到温饱的生活和家庭的温暖,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仁爱之心。
总之,校园发生了暴力事件,相互推诿不利于问题解决,相互埋怨也无济于事。关键是通过反思找准根源所在,对症下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在树立孩子的法制观念和培植孩子的责任、义务、尊重、爱心、宽容等素质方面狠下功夫,养成孩子的健康身心,让她们学会在社会洪流中与人和谐相处。
作者:袁文良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