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广西省大新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8月29日,该学会又授予广西省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9月27日,中国老年学学会初审组来到广西省宜州市,就该市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工作进行初审。据了解,广西省象州县、都安瑶族自治县也在近期召开党员干部动员大会,部署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的具体工作。(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单从数量上来看,近年来广西省境内申报“中国长寿之乡”荣誉称号的市县区就高达16个之多。大致估摸一下就可知道,仅广西一省就占全国53个长寿之乡的30%,并且这一记录仍在被不断地打破与刷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西省无疑成为了中国长寿的高地与圣地,但“长寿之乡”在广西的这一“裂变式增长”却多少有些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这说明长寿老人的比例在日趋升高,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节节攀升;忧的是,“长寿之乡”的“名片效应”正在不断地泛滥与消减,地方品牌存在同质化的危险。
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打“长寿牌”,还在于诸多现实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一,远的不说,就拿毗邻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来看,1991年其被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后,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了众多长寿养生爱好者追捧的圣地。客观上这对有着类似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周边市县区产生了不小的冲动与刺激,而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长寿之乡”评选项目的推出,也在政策上给了其复制与追赶的契机。如果放任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众多的长寿老人而不申报“长寿之乡”,放弃连带的“长寿”品牌效应,不但地方执政官压力倍增,就连普通市民可能也不答应。
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整体的预期寿命与经济正相关,而长寿老人的比例非但不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反而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长寿与否除了跟个人体质有关外,还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平和的心态等不无关系。相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言,不管是经济发展环境,还是区位优势,广西等欠发达地区各方面都相去甚远,但正是工业的滞后,经济发展的缓慢,才造就了这些地方的原生态、宁静与祥和。这就是“长寿之乡”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广西省创下中国“长寿之最”的原因所在。
对于像广西省一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赢得“长寿之乡”这张名片,可谓是“名利双收”,不仅意味着令人艳羡的居民幸福指数,彰显着地方强悍的文化软实力,更意味着诸多实惠,比如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长寿附加值,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甚至脱贫;比如能够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积极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的财税收入等。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让地方政府面对“长寿之乡”的魅力,自然是无法招架,也难以抵挡。
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要对地方政府念的“长寿经”予以否定和斥责,毕竟打响“长寿品牌”,助推生态旅游和养生文化,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是贫困山区的一条出路,一条脱贫之路,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建设,比如“长寿”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大量游客的安置与服务,城市污水和垃圾系统的建设等等。因为随着长寿品牌社会效应的扩大,必然带来当地旅游人数井喷式地增长,如果后续服务与管理能力跟不上,不但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就连原本的宁静与祥和,憨厚与朴实的民风都将荡然无存。
说到底,地方政府借力“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初衷甚好,但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地复制与照搬,走“同质化”发展的路线,要切记“循序渐进”,切忌盲目跟风。不然,一味地复制与照搬,千城一面的“长寿经”唱歪了不说,更会给地方的原生态环境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
作者:杨兰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