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年一度的南京市城管局“公众开放日”上,为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习惯,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一种垃圾换一种蔬菜”的兑换方式,引导大家自觉进行分类。居民把自己分类好的垃圾拿来称重,然后便可换取相应的东西,一袋厨余垃圾换一斤土豆、5个矿泉水瓶换5个蒜头、6节废旧电池换一节新电池…以“行动”换“实惠”的垃圾分类活动在社区掀起一股热潮。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消费指标持续增加,生活垃圾总量逐年上升,难题也随之而来:垃圾填埋场有限、无害化处理费用较高,而简易的堆放或填埋又会导致臭气蔓延、污染土壤、水质受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垃圾分类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通过分类设置,能有效提高回收利用率,最大限度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需处理的垃圾量,既降低了处理成本,也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消耗,改善了现阶段生存环境的质量,可以说是从社会、经济、生态多方获益。
“变废为宝”的方法是可取的,执行起来却是一场长期战斗。一方面,垃圾投放行为的瞬时性和普遍性使得垃圾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个人的自觉性和环保意识来维持,职能部门的取证处罚显得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专门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还不到位,许多居民虽然知道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面对黄、绿、红、蓝的垃圾箱比较犹豫,最终只得“点兵点将”草草收场。再者,垃圾分类后应该按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和要求,运输至符合规定的处置场所,而据了解,大多地区的生活垃圾在运输和处理环节都还有待提高,垃圾分类也就无后续可言。
可喜的是,“行动”换“实惠”的垃圾分类活动反响不错,也看到了明显效果。换东西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且不说居民热情高涨的原因到底是兑换奖品还是响应环保,职能部门为了培养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谓用心良苦,既创新了形式,也做出的努力。假如每家每户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作井然有序,居住环境绿色无污染,一举多得,这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当前,在城市管理的大环境下,垃圾分类箱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日益完善,组织引导部门监督不断科学合理,宣传教育活动也在以多样化的形式进社区…相信在这样多方位的积极倡导下,居民也会慢慢树立起正确的分类意识,爱环保,懂环保,会环保,为构建美丽蓝天、美好家园共同努力,真正用分类垃圾换来“大实惠”。
作者:朱辰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