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振鑫:这段相声有“味儿”
——说说相声《躲不过》
作者:贾振鑫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春节期间,源于微信群里老师们的推荐,用手机欣赏了相声名家刘俊杰、张尧在2017天津卫视春晚合说的相声《躲不开》,感觉很是有相声“味”。这段相声,讲的是一段苹果引发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带给别人的尴尬与无奈。从宏观上,作品符合传统曲艺“有人、有事、有趣、有味”的艺术要求。听着发笑,听后耐人琢磨,应是这段相声有“味”的根源所在。
我们平常老讲,曲艺要为人民服务,可看看有些相声演出中,总是搞一些伦理哏的把戏来挑拨观众的神经、穷尽感官刺激之能的所谓娱乐,或者是如政治报告样的一本正经毫无“笑”果,以及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无谓调侃、对历史的无尽怀疑、对现实生活充满叛逆思维的作品,哪有一点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不过是演员个人的情感发泄,或者是另有企图的技俩罢了。那些没有传递正能量、不能反映真善美的相声,留给观众的只是廉价的笑声,亦或是欣赏后的一次次失望,肯定不会赢得观众喜爱,只会距离观众更远而已。反观相声《躲不开》不知要比那些“假冒伪劣”的相声强了多少倍,引起大家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思考。
首先,相声《躲不开》继承了传统曲艺以小见大的精髓,没有贪大求全,没有拉虎皮做大旗的“高大上”,没有演员表演和内容的故弄玄虚,而是演绎着“道法自然”的真谛,以演员讲述亲身经历的形式,给观众欣赏以“真实”的感受,以人们常见的苹果垫话入活,其中“夏娃吃了苹果怀孕”的桥段充满了幽默,但又合情合理,富有机智。作品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是普通百姓苦关心的琐碎小事,家长里短,生活气息浓厚。这些以普通小市民的视角切入,以普通人价值观考量的“鸡毛蒜皮”,或许是难以走进文人学者的法眼,但这些素材反而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这也应该是作者品味生活、勤于思考的结果;或者说作者心里装着观众,怀有为民服务的情怀,愿意想百姓之所想,有着替百姓发声的冲动,乐于坚守才能写出这样有“味”的相声。
其次,相声《躲不开》,表现内容虽为小人物的小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既反映了“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也表现了“顺势而为”的行事原则,这对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而言,意义重大。这段相声,看似讽刺某些自以为是的人无端伤害了别人的感情,甚至以怨报德,造成了别人的尴尬与无奈。实际上,这段相声通过主人公面对别人误解时的“善举”,向我们传递了“与人为善”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内涵;主人公自然而然的顺势而为,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于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以“回旋的宇宙观”为基础的“以圆为美”、追求和谐的传统。这些“老理”的体现,正是当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最后,相声《躲不开》之所以有“味”,还在于它不是只逗人发笑,而是用故事吸引人,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设置包袱,颇有“我本无心逗你笑,谁知笑声扑面来”的效果,一个个围绕“十斤国光苹果”的包袱来的自然贴切,没有故意逗你玩、挠你的感觉。就是说,整个段子确实是人编出来的,但是,没有给人胡编乱造的嫌疑,而是越琢磨越有意思,越是可乐。作者对于相声本体的把控能力也可见一斑。
窃以为,如同《躲不开》这样的相声当然是有“”味的!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相声作品乃至曲艺作品越来越多。确真如此,喜欢相声甚至曲艺的观众也肯定会趋之若鹜了。
作者简介:聊城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曲艺杂技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聊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