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赶集买粮食。辛苦劳累一年,队里分的粮食不够吃,就想法变卖几个钱到集上买。主要是地瓜干,棒子(玉米)就是好粮食,很少见有人卖小米、豆子,卖麦子的更稀罕。
为了省点钱,就四处打听粮价。听说哪里粮食贱了,赶快去买,发现并不贱,甚至比附近集上还贵。都去,买的人多了,能不长价嘛!很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我在农村学校当老师,家在农村,对这些很有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有三次。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我是公立教师,国家供应粮食。把粮证交学校,统一买了入伙。但每月只有27斤,常常撑不下来,不到月底,没面了,就需要到集上买点,凑合两顿。
学校所在地就是大集。有一次逢集时,我和两位老师到粮市上买瓜干,讲了半天价,每斤8毛钱,我们只要三斤。卖瓜干的嫌买的少,给我们囔囔(争吵)半天,最后还是卖给我们了。不是俺几个故意给卖粮食的捣乱,因为快到下月1号了,怕撑不下来才买一点。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