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学了,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9月01日成都商报)
玲玲渴望上大学,她认为我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可是这个观念受到父亲的顽强阻击,父亲以自己身边出现的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认为“家里蹲”啃老队,上大学无用,不愿把钱白花给大学,他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父亲虽然小学毕业,但是并不是玲玲眼中的无追求,他的帐算得精明实用,似乎无懈可击,懂得发展是硬道理,如何为稻粱谋,才是发展的硬基础,凭着这点从农村到了大都市立足。如果大学几年浪费时间有没有学到东西,让老父亲的谋划实现,真的是一场噩梦,所以玲玲没有办法阻击父亲“家里蹲”学说,倒是“家里蹲”严重阻击了玲玲的大学梦。
上大学为了什么,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比如玲玲的品味说,笔者认为很有点青春期的文学青年的影子,上大学素质肯定能提高,但素质高未必就能代表将来能行的更远,这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所以父亲的“上大学无用论”的实用哲学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我们处在转型期,不仅经济发展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型,如何转型是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非此即彼的革命,因为任何一个失败,后果很严重,所以转型期的痛楚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却客观大量存在,如果用挣钱的眼光来看,短期内当然不否定很大一部分人是长期内,没有其他路径来得快而好,比如玲玲父亲走过来的路。
现代社会上大学是一条宽而广路,这条路未必是人人都走得安全的路,就像玲玲的父亲没上过大学堂,但是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学会了做生意的本领,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也是一条路。上不上大学各有各的经,但是有一条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古人说的“一招鲜吃遍天”,如果没有真的技术和技能,品位高也没有使用价值,还是玲玲父亲的观念实在,我要人家尊重干嘛,只要自己包包里有钱,实实在在划得来。不也是一种实干生存,空谈误事的哲学吗?
作者:肖勇
稿源:齐网
编辑:洪小兵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