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枢中学高三男生小黄(化名),因在寝室里喊了一句“老师来了”,一晚上被政教处的一名老师罚站了两次,先是从晚上10点站到了午夜12点多,凌晨两点多又被老师叫醒,并一直站到了早晨6点多。(现代快报10月23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其功能旨在培育启迪孩子的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无论如何老师也不能“怒发冲冠”,而应该明确这是学生成长中的必然,怀有一份教育的善意,冷静地予以对待,并细心地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用“暴力”手段来惩戒孩子的错误,只会将“暴力”刻进孩子的心灵,它背离了教育的目的。诸如上述只因学生喊了一句“老师来了”,就对其先后两次累计罚站6个多小时,不但影响了学生正常休息,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由此,笔者想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说是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在校园内看到学生王友用砖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同时让他到校长室。陶行知在了解情况后返回校长室时,王友已经在门口等着“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他一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停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呀!”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也不是予以暴力的体罚,而是从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肯定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它告诉我们,孩子的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也许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承认其中的合理成分,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之处。
在我们的现实中,有的老师见学生违犯了学校规定、犯了错误,总是怒气冲天,缺少一分冷静,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声色俱厉地训斥,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殊不知,这样做使老师失去了走近孩子的最好契机,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如果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低,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侮辱,也许会因“一时想不开”而发生悲剧,这样的例子也时有披露。
所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讲清道理,并注意场合、讲究方式,多怀宽容之心,少些粗暴教育。要像陶行知老先生那样,善于从学生的不合理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使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批评,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体会到老师的爱意和真诚,领悟到做人的真理和真知,从而自觉主动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作者:袁文良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