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五谷不分”折射通识教育的盲区

2014-10-19 13:00:2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昨日,是第三十四个世界粮食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在校园内开展了“杂粮辨识”活动,辨识结果让老师有些忧虑:有八成学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碜,花豆、红豆等也有部分学生辨认不出。(荆楚网-楚天快报 10月17日)

  “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古代对一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酸秀才们的调侃之语,然后,最近湖北文理学院的调查显示出当今一些天之骄子们也同样存在着此种问题。学生们面对摆出来的近10种杂粮显得有点迷糊,大部分学生将小米认成了玉米碜。除此之外,花豆、红豆和豇豆的区别,薏米和燕麦的区别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据统计,当天全校共有200多名学生参与“杂粮辨识”活动,其中有80%的学生不能将所有杂粮辨识清楚。

  分不清五谷,或许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关,有的学生天性就是粗线条,遇事大大咧咧,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心细如针,凡事都比较用心、上心,凡事都要探个究竟、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八成学生却不分不表五谷,这就不是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了,而是我们整体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折射出了我们的基础通识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其实,五谷不分的学生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时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虽然我们早就开始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在中国还是主流,“唯分论”、“唯考试论”、“唯成绩论”依旧是上大学最主要的参考依据,这就导致了学生们精课程之文化,而轻课外之知识;通数理化,而不识五谷之异。所以说,不识五谷,其实是对当下我们应试教育环境的一个最大的讽刺。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梅贻琦还指出了四大观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所以说通识教育的普及应该比专识教育的贯彻更为重要,通识教育的根本是教育一个人的精神,熏陶整个民族的灵魂,让公民、让社会充满思想,饱含个性,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照关注科学的发展,也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识教育关心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科技动物。

  所以说,“五谷不分”的教育体制,不仅仅是学生们的悲哀,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

  作者:别亚飞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