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返乡笔记:不识新农村,焉能不迷茫失落?

2015-02-26 09:39:1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作者王磊光Y)

(作者王磊光Y)

  春节期间,一篇名为《博士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的文章在朋友疯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王博士透出对农村现状失望,希望回到过去,以及怨天尤人的沉重与迷茫。对于王博士文中所吐槽的“返乡礼遇”和“知识不受重视”,中青网刊文,明确表明这是农村机会变多、农民机会均等的结果,是时代进步,而不是知识分子的悲哀,指“如果哪个知识分子因此感到失落,那只证明狭隘和浅薄,哭死活该”。(2月25日新华网)

  作为一名曾经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看了王博士的返乡日记,觉得颇有道理。其中列举的事例,笔者也经历过。其间弥漫的失落情绪,笔者也有过。但隐约感觉这种情绪颇为不妥。读了中青网评论员王海老师的《王博士不知大势焉不迷茫?》,得知王海老师也曾经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王老师眼中看到了另一个乡土中国,他的眼中则是“农村正越来越热闹,农村人心越来越振奋,农民越来越阳光。农村有着稳稳的自信,满满的希望。 ”

  虽然于作者而言,情感上与王博士有共鸣,可在理智上笔者更认同王海老师的观点。笔者看来,王博士的迷茫来自对农村变化的守旧眼光。坐绿皮车的人少了,开车回家过年的人多了,乡里人对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没那么热情了,这些都是事实。可这些变化非一日之功,过去考上大学就能改变自身命运,如今读了大学差不多要与农民工抢工作,这些变化连农民都能看到接受,还抱着过去那样优越感的王博士之流为何不能接受?乡土中国正在解体,市民社会正在形成,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回到农村,还巴望着得到曾经衣锦还乡的待遇,村民无论是通过电视新媒体,还是出门打工,早已见多识广,对在外面其实跟自己差不多的穷秀才哪能还高看一眼?

  王博士说“知识不受重视”,其实有偷换概念之嫌。还乡的大学生就是“知识分子”吗?乡邻对还乡大学生没有过去的高看一眼,并不能说明“对知识不够重视”。乡民生活不够优渥,尽多为生计操劳,重不重视知识还得看“知识能多大程度改变自身的生活境遇”,读了大学出去工作,长久生活没有明显改善的当然入不了他们的法眼。问在外面工资有多少,看还乡有没有车,就是要看你的知识“能值多少钱”。你若是乡民,生于长于这样的生存生活环境,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希望乡里读大学出去生活的孩子,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身的出身,其实没什么不好。如此倒正好鞭策读了大学还沾沾自喜面对综合素质不弱于自己的城里孩子不知奋发拼搏的农村学子。上了大学不能松懈,进入社会更加要努力,农村出来的孩子拿出当年在家乡读书时的拼搏劲,工作后没几年回家时“衣锦还乡”并不是梦想。

  王博士的失落和迷茫有矫情之嫌。对新农村这些年的变化发展有更多了解,对乡民的认知情感有更多同感,不要把眼光情感还置之那个上大学就是跃龙门的时代,不要再端着农村出去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架子,就会看到王海老师眼中那个“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振奋,越来越自信的农村”来,毕竟在“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的新农村面前,王博士略带私人情感的失落和迷茫实在有些矫情和不合时宜。

  作者:程振伟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