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邑也可出大贤

2014-11-11 06:38:12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总是犹若大旱望云霓一样,谁不希望自己所处之地文史财经理工农医等等人才济济。何谓人才?人才者其实并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混口饭吃而已的技术工。我的人才观,实在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研究,有所爱好,并且持之以恒在学术理论方面有所大突破的专家和学者。

  提到专家和学者,人们一定习惯上认为专家和学者就一定分布在省城和高校,当然,相对小邑而言,省城自然是一省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在人才优势和社会学术资源分配上,省城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这是小邑无法可比拟的。但是,就人才的成长和出现上,也就不一定大邑就必定出大贤,小邑就别想入非非了。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大邑未必出大贤,小邑未必就出不了大贤。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就点明了这样的道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汉末年,四方战乱,群雄并起,各路英雄豪杰为了延揽天下人才,四处招贤纳士。著名的像三顾茅庐,就讲述的是隐居乡野的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的历史故事。诸葛亮身处的茅庐乡野,并不是什么名邑大镇,京城繁华之地,然而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英才。除了诸葛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三国演义》里找到像徐庶、庞统等等一类隐居草野的贤人达士。可见,人才的出现与不出现实在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没有多大关系。人才的出现与不出现只是与一个人的禀赋与爱好有关,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的学问就是在乡间做出来的,而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在乡间的西蒋村里写出来的,所以小邑不小,小邑也可出大贤。

  然而在实际上,小邑的文化学习、读书风气往往并不是多好,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的期望值很低。实际上,不论是居住于大邑的人们,还是居住于小邑的人们,人们的内心都是盼贤若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遇到很多难题,比如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啊,孩子们需要的一些名高望重的老师啊,建设桥梁需要的一些高级工程师啊,等等。世间的学问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是对于那些仅仅只有一些可以混饭吃的技术工类的“人才”,在我认为实在并不是什么人才,他们只是一些技术熟练的手艺人而已。

  我们可以看看他们为何成不了专家学者或者某一方面的大家,他们并不是很忙,他们并不是日理万机。我们看看他们如何打发业余时间就可以知道他们不能成为专家学者或者大家的原因了。他们没有追求,这是共性。他们不读书学习,这是通病。他们把时间一大把一大把地用于打麻将、聊天、玩游戏等等。他们也许从事的是医学行业,也许是教师行业,也许是工程行业等等。但是,他们不求业务的精通,他们不求技艺的精益求精,他们变得玩世不恭,身上少的是书香味,多得是铜臭味、世俗味。这就是我们感到身边专家学者或者大家少的原因了。

  须知道,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于大贤的渴求是人们的共同期待,物质上的富裕并不是一定能让人们找到幸福感,精神上与贤人的相挨、与贤人为邻也许才能更让人们找到幸福感。但愿我们的社会多多营造贤人出现的社会环境。也许,届时,小邑出大贤的日子就为时不远了。

  作者:郭军平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