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卖寿衣,文化“风景线”何去何从?

2017-01-13 18:04:47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网络图

  作者:张洪培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买报纸杂志的地方,现在全用来私人盈利了。”近日,有市民反映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附近一处报刊亭卖起寿衣、骨灰盒。记者了解到,该报刊亭已存在两年多,夏天时售卖食品、饮料,今年入冬开始售卖殡葬用品,从未卖过报纸。经营人称会在入春后开始售卖报纸。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工作人员人员昨日表示,现场查看后已对其断电并责令整改。(1月11日《北京晨报》)

  报刊亭虽小,确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风景线”,在物质与精神都比较匮乏的年代,它用丰富的讯息,激扬的文字滋养了几代人的灵魂,承载了美好的回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如今,这道风景线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人们似乎忘记了它的使命,它不再是文化的承担者,更像是养家糊口的道具,卖寿衣,卖骨灰盒似乎已经触犯了报刊亭拥护者的底线。如此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报刊亭所面临的窘境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不足。纸媒的没落,新媒体的崛起,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在手机报中获得更迅速更丰富的资讯,消费者的流失冲击着报刊亭本就微薄的收益,让报刊亭经营者不得不“各谋出路”。售卖食品,饮料有情可原,方便出行人生活,但是卖寿衣,骨灰盒确实匪夷所思,让人哭笑不得。更有人反映,报刊亭经营者态度极差,素质极低,报刊亭脏乱差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这就说明报刊亭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管,他们的漠视让经营者有恃无恐,肆意妄为,如此“风景”让人们望而生畏,又如何实现其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

  发展冲击与管理匮乏下的报刊亭当何去何从?

  报刊亭是主流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文化阵地,并不是单纯的经营设施,它更应该被看做是公益设施,基础设施来加以扶持。就像纸媒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报刊亭作为“文化风景”,“宣传阵地”也不应该放任其“变味”及自生自灭。

  面对经营困难,政府应当推出更多的扶持措施,减免月租费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大财政补助,让经营者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文化发展队伍中;面对消费者的流失,政府可放宽报刊亭的经营范围,在不放弃中老年稳定消费者的同时,增加旅游手册、文化宣传图册、城市地图、纪念品、明信片等于产品,拓宽文化领域,在文化宣传的同时吸引外来消费人群;面对经营者素质及报刊亭环境差等问题,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注重对经营者的管理培训,加强对报刊亭的维护与美化,同时严于监督,定期巡查,让报刊亭真正发挥其文化功能,真正成为一道风景。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