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挂村官:官员学者就该真正“接地气”

2013-09-16 04:09:17  来源: 时评界

小字体大字体

  9月14日,新浪微博有网友发文,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将于近日前往贵州兴义市则戎乡担任安章村村长助理。则戎乡昨日证实,确有此事,于建嵘将到安章村挂职,指导乡村建设。(2013年9月15日贵州晚报)

  看了这则消息,我首先想纠正大家一个口误。那就是“村长”的问题。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包括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都经常提到“村长”。但根据目前中国基层政权组织的架构,我国农村并没有“村长”这各个职务。城乡基层政权组织的负责人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居民委员会主任”,可以简称“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甚至可以简称“村主任”,但不能称之为“村长”。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许多记者、编辑、作家、编剧,作为知识分子中跟基层联系比较紧密的群体,仍然是不完全了解农村现状、不了解各级关于农村的政策精神。至于其他更多的专家、学者、官员,那就更别说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感觉于建嵘教授到基层一线挂职村主任助理的做法很值得提倡。专家、学者也好,教授、研究员也好,国家部委、省厅局的官员也好,就该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城市居民小区,真正下基层、接地气、拿到一手材料,不能总停在上面、浮在表面,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官员、学者到基层锻炼本是件大好事,值得大力提倡。但在具体操作中,许多挂职干部往往把下基层当成镀金,为的是增加履历,防止在提拔的时候因为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被一票否决,或无法得到重用。他们的挂职,也往往是挂副市长、副县长,在离乡村几十公里的地方徘徊,很少真正深入到农村生产一线。许多所谓的挂职干部,包括那些身体力行干事业的,也无非是按照挂职地区的要求,发挥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帮着往上去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最终项目、资金、政策跑成了,大家皆大欢喜。农村到底怎么样?农民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要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接触到的都是各级官员,拿到手的都是二手资料,一两年下来只图个满纸热闹,依旧六畜不辨、五谷不分,甚至连自己争取来的资金、项目到底做了什么都不知道。
  官员、学者到基层挂职,最根本目的是联系群众、了解基层,为国家和有关部门采集可靠信息,进而敦促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出台。所谓“促进基层发展”,那是个大课题,不是“打鸡血”。当地几大班子多少年都没解决好的问题,派一个人下去呆几个月就彻底解决了?下派干部岂不成了天兵天将?原来的那一大批干部岂不真正是人浮于事、尸位素餐?依靠挂职干部跑项目,尽管对挂职地区来说属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与国家的下派初衷却是极不吻合的。机关单位的“职能优势”不能私用、偏用。因为国家部委、省厅局有人在那里挂职,项目、资金、政策就往那里倾斜,这只能加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形成更大程度的苦乐不均。而下派干部、蹲点学者的目标如果是一味“往上跑”,也就只能当一个“走后门”的先锋、项目资金的“掮客”,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基层、了解农村,无法为上级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基于这些原因,我为于建嵘教授深入基层的做法叫好,希望他能真正扎根农村一线,发扬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的精神,像解剖麻雀一样解构当代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真正了解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找到促进“三农”和谐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齐小川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