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炒肉:美食是中国的,舌尖是世界的

2014-06-08 06:18:33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据悉,《人类星球》的公司,主动来央视商讨共同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比如《舌尖上的英国》,这其中包括怎么找人,什么架构,剪辑风格,两家共同研发出操作手册,直接卖给其他制作机构或者播出平台。(6月7日 新华网)

  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一个好消息的。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在美食界终于再次得到印证。但关于《舌尖2》争论还萦绕在耳旁,煽情、片面、故事太多、美食太少、摆拍、抄袭、与《舌尖1》中业已介绍过的美食不断重复,等等等等。这些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表明了《舌尖2》的成功。观众的批评与其说是苛责,不如说是疑惑。因为观众带着对美食的猎奇看完了《舌尖1》,却不曾想在《舌尖2》受到了更多的心灵触动,尽管这些触动也许是导演精心编排的结果。

  事实上,这些言论又难免隔靴搔痒。BBC找到央视,便是对这种纪录片拍摄模式的认可,那么一群旁观者对技术层面的指摘未免也失了准星。这里更有意思的问题其实是,究竟《舌尖上的中国》里哪些东西体现了世界的视野?

  如果仅仅是拍一个《舌尖上的英国》,那么这样的片子还有何惊喜可言,凡此种种的拍摄模式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先可以把中国没拍完的美食穷尽,然后再把世界上其他重要的国家的美食穷尽。即便这样的运作方式也有价值,那么也是一笔能眼睁睁看着在不断损耗着的价值。

  美食,并不是新鲜事。央视的《天天美食》也是美食纪录片,旅游卫视的真人秀也充斥着各种美食。许多学习新闻传媒的学生都怀揣这去旅游卫视工作的“梦想”,因为可以边工作边品尝全世界的美食。如果把美食的元素纪录片化,那恐怕是降低了有着优秀纪录片传统的BBC的段位。

  那么,美食文化呢?好像有些道理。孔子有云,“饮食男女”为人生大事矣。更有俗语云“民以食为天”。把美食和繁衍放在人类世界中头等大事的范畴里,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的确是文化。可国外依旧有,比如法国的红酒文化、日本的站食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也许有人争辩说这都是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美食文化中也有许许多多“字里行间”的故事。不光《舌尖2》有富士康、陪读、高考工厂等等社会问题,国外也有肥胖、种族社区等更国际化的社会问题。

  因此,笔者以为《舌尖上的中国》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是对“舌尖”的提炼。食欲是所有人都有的,这是最直接的联想。进而是人类传播交流过程中的敏锐,《舌尖》用其非凡的敏锐度将众多社会问题囊括到美食的叙事框架中来,这比起具体的一个个美食而言更像是可以走出国门的“专利发明”。

  更值得一提是,BBC与央视这样的国际合作,其受众一定不仅仅是国外观众,当然更是国内的观众。全球化带来了美食更为复杂的流动,一代代人味觉上的敏感悄然改变,谁又能辩驳自己还坚守着《舌尖2》中的幽幽“复古”情怀呢?国际化的食物流通表征的更接近于新中国的年轻一代。有着13亿人口接受基础的“舌尖模式”或许才是真正能从容流连于世界的东西。

  作者:骆世查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