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农民总理”背后的“中国机会”

2013-09-12 03:33:56  来源: 时评界

小字体大字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即使是看似很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获得理想的职业、走到高的岗位,往往也是从低层做起的。李克强总理表示,“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新华网9月10日
   1974年3月,18岁的李克强离开家乡,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前两年当知青,后两年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曾有文章回忆称,李克强当时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才干,深得乡亲们拥戴,不久便担任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当地老乡们评价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 
   这些年来,李克强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农民经历,更时常将这段经历挂在嘴边。今年3月出任中国新一届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他就回忆说,“很难忘那一段和乡亲们度过的艰难岁月。那里当时是中国农村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是后来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的发源地”,他更指,自己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时正在田头锄地。我们不妨说他就是一位“农民总理”。
   从农民到总理,这就是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故事”。同样的“中国故事”,不但发生在政界,也发生在商界、学界、文化界。改革开放,让很多农民成长为农民企业家,许多乡镇企业如今已经是上市的大企业,有的还走向国际,在海外收购外国的企业,像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中国江苏的华西村集团等。
   改革开放,也让很多农民成长为农民科学家——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王衡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研制出“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专家估算他的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实现了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还凭借这个原创性发明,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中国机会”——这就难怪股神巴菲特、投资大鳄索罗斯和罗杰斯等人都言必称“中国机会”,外国投行、诺奖经济学家们也把“中国机会”当作谈资,国内商家更是对“中国机会”志在必得。 
  有人会说,中国正处身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正好处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这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新的战略来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过去二十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其他压力和不平衡。这无疑是挑战,但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习总出访中亚并出席G20峰会,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获批,意在向西打通“丝绸之路”,这是机遇;向南,李克强总理呼吁中国东盟共创“钻石十年”,这也是机遇;往东,上海自贸区想必会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东部省市的发展,同样是机遇。
   如果我们好好把握这些“中国机会”,从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做起,从底层做起,从基层做起,从最艰苦的地方做起,就一定能成功,李克强总理就是我们的榜样。


  作者:汪忧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