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孟母”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2013-10-15 08:24:04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在人们印象中,北京作为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中小学入学似乎算不上难事。但实际上,每年一到升学季,北京一些重点中小学的入学机会就成了最稀缺、最抢手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脸难看、学校门难进的情况时有发生,“校长”这样一个原本高尚的名词,在不少人心中也逐渐有些变味。(10月14日《环球人物》)

  据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年更努力,为了孩子明年能去隔壁。”人大老师当然不是要送孩子去“面壁十年图破壁”,他们所说的“隔壁”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名牌学校——人大附中。人民大学教师的孩子想上人大附中也颇费周折,对于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孩子想上个好学校就更是难上加难。

  这里实际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名牌中小学成了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围绕考入这些中小学名校的博弈,让普通家庭十分无助;二是,名校由于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收费也高得吓人,据说北京海淀区一所名牌小学的赞助费就是“没有30万下不来”,高收费加剧了义务教育的社会成本;三是,中小学“择校”现象成了教育腐败的“一景”,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共有15种升学方式,除了托关系、买学区房等方式,还有推优、特长生、“条子生”等等,可见问题之严重。

  这些问题,客观上让中国的家长们不得不成为现代版的“孟母”——有人为了升入名校,而不惜一掷千金,买高价学区房,方便孩子就近上学;有的人为了孩子“择校”,而托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挤进名校;有的条件较好的家庭,干脆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去读中学,据新华网引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8月12日报道说,中国赴美留学中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初中生数量5年间更是增长了100倍;还有的人当起了另类“孟母”,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挺着大肚子,去国外产子,目的之一当然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未雨绸缪”。

  为了孩子,不少深圳的年轻妈妈可以天天起早贪黑跑香港,好让自己的宝贝能被香港的幼儿园接受;为了孩子,不少父母花钱请家教,送孩子上新东方;也是为了孩子,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去国外的各种夏令营长见识。

  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个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留学生正有年纪低龄化,而且加剧的趋势。蓝皮书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占到国际留学生总量的17%,是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留学生接收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

  与留学大潮相辅相成,大量留学生走向海外,也反映出中国国青少年人才流失的严峻趋势。按《国际人才蓝皮书》的说法,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成绩优秀,是班上的尖子生。有68.25%的学生出国前成绩在班中排名为前25%,排名前50%的占89.8%。只有10.2%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为50%以后。就是说,到国外留学的,绝大部分其实是优等生。如果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109万学成归国(80万人是在过去5年里归国),那么将近60%的优质人才其实还留在海外,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教育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国家大量人才的流失。

 

  作者:汪忧草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