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容易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参加单独的考试,不一定参加统一高考,有的学校也可以敞开录取。一些品学兼优的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升入其他大学的三年级。高职院校将不再是一个“死胡同”,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前途。”(《新京报》12月10日)
社会上被主流所认可的教育是普通教育,与之对应的职业教育就变成了“非主流”。谈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正视一个现状:声誉低,是很多职校生心不在焉的重要原因。声誉看似微妙,却是心理上的综合考量,会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建设良好的职业教育,职校生必须具有内在的动力。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可以期待的前途,即毕业后的就业风险低、收入不错,其中的佼佼者还可以拥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可现实中,工人群体的声誉是:收入不如人意,社会地位不如人意,年底需要“讨薪”才能过年。
现实中工人群体的境况就是对职校生们的未来预示。这样的预示,能对他们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激发多大的动力?所以,提高整个工人群体的声誉,会激发职业教育主体,即学生的内在动力。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一流,与之相对的,是享誉全球的德国工人。很难说请楚,是良好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备受赞誉的工人,还是工人良好的工作待遇,吸引了众多的学生自愿选择职业教育。这是多年来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有一点毋容置疑:德国蓝领良好的工作待遇及声誉,是其职业教育成为一流的基础和前提。否则,他们的职业教育同样不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反观国内,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办好职业教育。有的说,要狠抓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有的说,要走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道路;还有的说,要降低学生毕业就业的风险……都有道理,但却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未诊断出真正的病源。因为忽视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真正诉求:毕业后能得到一份“有面子”的工作。
“有面子”,便是声誉问题。从职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成为工人,工人群体的声誉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以及职校生的学习热情。在如今这个“唯物质时代”,提高这一群体声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工资待遇,把抽象的声誉量化。只有让学生意识到选择职业教育也有前途,并对此抱有热情,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拥有基础。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更需要声誉的呵护。今天中国教育的双轨制并不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仍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更糟糕的是,许多职校生并非出于自愿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是因为他们是普通教育体系下的失败者——成绩差、考试不合格而被迫选择了职业教育。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初,他们就带着沉重的受挫感。
一个让学生不愉快、有受挫感的教育制度不会是好制度。欲盘活职业教育,必须直接面对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诉求。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这就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作者:李潇雄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