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以每平方米28万的巨额单价出售,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据统计,去年学区房成交均价上涨了31.4%,高于全市平均涨幅5.5个百分点。学区房的房价虽然越涨越离谱,但有些家庭仍是不计成本,砸锅卖铁也要去买学区房。为什么?一位小学家长说:“这个重点小学里面都是些成绩好或者有背景的学生,只要能进,花多少钱都行。因为以后小孩的关系圈子就不一样,到了社会上都用得着”。(2014年3月23日 中国广播网)
这个家长的选择不无道理。在这个分数论英雄有时代,固然是圈子好不如学习好,同学好不如自己好,孩子上学是读书求知而不是拉关系混圈子。但是,学习好和自己好的同时,圈子好这个“软实力”恰如锦上添花,何乐不为呢?毕竟,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
大千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验表明,生存在现代社会,越早搭建人脉圈就越容易成功。平步青云时,有人为你摇旗呐喊;需要帮忙时,有人为你两肋插刀;痛苦失意时,有人帮你安慰疗伤……总之,有圈子比没圈子强,早结圈子比晚结圈子好,有朋友总比自己孤独无助、孤军奋战好。问题是,这样的思想意识要从孩子的人生起步就植入其头脑里去,化作行动,而决不是去从未来人生失败的教训中“深刻汲取”。
其实,中国社会变得愈加现实了。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人脉等于钱脉,经营人生就是经营人际关系。要想做成大事,就离不开高人开悟、贵人相助、对手鼓舞、小人成就、内人支柱。与其让孩子将来在社会的海洋里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碰得鼻清脸肿,头破血流,再回过头来琢磨“上学那会儿光顾傻淘了,咋就不好好和同学处关系呢”,不如从小就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学会善于正确“陌生人”,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从小就会正确结圈子,未尝不可。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人是社会的人,总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于是,每个在成功路上打拚的人,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渴望获得额外的帮助,尤其是在用尽自己资源依然难以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但是,如果人们对于接触陌生人和外界社会怀着排斥而非开放的态度,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呢?显然,从孩子上学之日起就培养他的开放心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一门必修课。
儿童与同伴的经历是儿童独特的发展情境。有研究人员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的898名儿童,以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课题,进行了一年的跟踪实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显然,从上小学起,儿童就积极学习与适应处关系、结圈子,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开放心态,利己、利人、利社会,是一件好事。
西方有一则著名的格言:“重要的不在于你懂得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谁都期盼被成功的光环笼罩,谁都期望在迷茫时得到高人指点迷津,谁都期待在困境时得到贵人一臂之力。只有不断地认识那些能够改变或帮助自己的人,才能构建有用的人脉资源库,从中随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帮助。有的家长敏锐地意识到重点校就读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宁可砸锅卖铁,也让孩子们到重点校读书,从小就在丰富优质的人际资源中结交圈子,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然,凡事总是利弊相伴,重点校有人际关系上的优势,也不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方面。比如,家长有权有势,对权贵的崇羡心理,会助长孩子市侩思想与行为;家长财大气粗,孩子穿戴讲名牌,花钱大手大脚,会在学生中间滋长奢华攀比之风;家长对老师的小恩小惠,请客送礼,也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进步发展观;同学学习成绩优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处理不当易发失落感和嫉妒心理,等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一个开放的社会是大有进步的社会,一个开放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与陌生人处关系、结圈子,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情怀,对他们一生都是非常有裨益的,社会自然也利在其中,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慎重对待,积极支持。
作者:徐云鹏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