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最年轻的教授邓鹤翔,想采访他非常不容易,自从去年他在网上爆红后,他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昨天,记者登录武大化院网站,发现其他老师都有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但他没有。事后记者了解到,因为邮箱经常被一些“粉丝”的邮件塞满,使科研真正需要的邮件收不到,他只得把联系方式取消了。1985年在武汉出生的邓鹤翔,2011年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博士,被“大牛”导师OmarYaghi教授收为弟子,在《科学》、《自然·化学》发表三篇论文,2013年加盟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成为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钟波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可记者采访他时他却说,“我现在搞生物研究,真是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从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夏帆被保送中科院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出国继续深造,并先后师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Alan J. Heeger教授等知名学者,取得不菲成就,尤其是在基于DNA设计的生物传感方面以及癌症早期检测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中国新闻网10月21日))
85后已经是武汉大学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说明这些年轻的教授名至实归;他们被粉丝吓得不敢公开邮箱,是因为他们与学生说得来,学生愿意把真心话掏给自己的老师,是他们不愿意耽误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能经常与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保持沟通与交流,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风,这本身就是师生平等相待的楷模。
看看他们这些已经被浓缩后的简历,就足以让公众为之倾倒,更何况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他们告诉自己带的的博士生,论文至少要修改15次。就凭这一条,恐怕在很多博士生导师那里他们做不到。否则,就不会出现抄袭的丑闻了。这说明,年轻的80后和85后教授,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视力担当起博士生导师的重任;这说明,他们不愧为是“为人师表”的老师;这说明,他们能把严谨的工作责任心传授给自己的研究生;这说明,他们干事业十分认真,绝不浮躁;这说明,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向自己的学生传递潜心于学业的正能量。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们能与学生经常在一起喝咖啡,那是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而是对学生人格的高度尊重。他们每天与学生沟通就不会有什么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更不会彼此互不理解。可以说,沟通交流就是理解对方的桥梁;可以说,沟通交流就是开展学术研究的最好捷径与效率;可以说,沟通交流就是老师在用自己的人格与道德规范在想学生传递行为规范;可以说,沟通交流就是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他们虽然与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属于同龄人,但他们的思想与道德水平却在一个很高的高度,让他们的学生值得仰望与崇敬;他们虽然是专家教授队伍中的小字辈,但他们的学术水平与素养却值得人们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作者:郭喜林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