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南昭通市镇雄县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因迟到被班主任要求罚站5周,她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于10月24日离家出走,目前仍处失联状态。目前,教育部门已要求涉事班主任协助寻找孩子。(10月27日《春城晚报》)
因为迟到,学生就被班主任罚站五周,这样的惩罚显然不是教师理性的惩戒之举,而是真真实实的体罚了。严厉体罚之下,学生尊严受损,自然也会做出诸多不理性的举动。教师不理性的举措造成了学生不理智的行为,这不该是学校教育结出的果。
今年1月,教育部在其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列出违反师德的几种情形,其中就包括体罚学生。因而,无论教师抱着怎样的初衷,只要其在教育过程忽视对学生自尊的关注,不顾法理,不讲道理,仅仅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积累的怨气教育学生的话,教师就很容易触碰到“师德红线”。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发表讲话时提到,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而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是保护好学生的自尊。
当前的教育生态圈并非一个理想状态,教师信念缺失、教学理念落后、管理方式落后等等都是学校教育中的拦路虎。除此以外,广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自尊心正逐步养成。而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的批评总抱有抵触心态。一面是教师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固态思维,既把学生当成考试和升学的机器;一面则是学生群体在新环境下不断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变得敏感又强烈。两者的碰撞擦除火花在所难免,正因如此,教师如不注重改变自身观念和做法,师生之间的冲突会经常存在。
对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学习依然是“压力山大”。分数、升学等等左右着学生的心情,也使学生对教师的言语变得敏感而脆弱。在这种教育生态下,教师的做法或言语稍有不妥,轻则会让学生受到打击,影响学习的心情;重则则可能击垮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伤及学生的自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虽率诸报端,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制止。
再严厉的“师德红线”,再广泛的舆论关注,如果学校教育只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不关注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类似事件定然还会出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变化,教师也应变化。此外,学生的教育理念也应做以变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样的教育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有从理念上变革,为教育增添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只为分数和升学努力。这样的话,理想主义的教育才可能实现。
作者:王瑶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