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琳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近日,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多家销售“假手机”的商户,这些“手机”能亮屏、能开机,几乎能以假乱真。商家称在购买者中,学生占很大比例,这些学生不愿将手机上交学校,于是便拿“假手机”来顶包。(12月25日 新华网)
“假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禁不住感叹商家对“商机”的敏感,以及学生们的“足智多谋”。然而,“足智多谋”的背后也有其无奈之处:学生们的时间几乎被课堂及课下作业占满,休闲时间很少,只能通过玩手机的方式来排解压力。且许多学生认为手机是私人财物,学校无权要求学生将手机上交。但学校要求上交手机,也是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担心,不希望手机过度分散学生学习精力,不愿学生成为过早地成为“低头族”。
笔者认为,在手机的使用问题上,学校大可不必过于担忧,更不必采取强硬手段遏制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强制性措施虽然的确能够遏制部分学生“玩手机”的行为,让学生专注学习;但若一味地强制要求将手机上交甚至没收、损毁,则会适得其反。“假手机”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学校要求上交手机,但不愿上交手机的学生自有其应对方式。毕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种种外力约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使用手机并非都是“不务正业”,多半是用手机“挂QQ”、“刷朋友圈”、“刷微博”,在课堂上公然用手机打游戏、看小说者毕竟是少数。与其采取“上交手机”的强制性方式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不如采取妥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例如,学校可向学生讲解过度使用手机会对视力、颈椎造成的危害,让学生降低手机使用频率;或向学生推荐有益于学习的手机APP,将手机与学习相结合,让更多学生通过手机收获益处,使师生双方减少因“玩手机”而产生的冲突。
其实,学生对手机“情有独钟”的根源,无非在于课业压力繁重、需放松调节。在高考的压力面前,许多学校限制甚至取缔学生组织及校园活动,致使学生的课业压力无处排解、校园生活极为单调,这也是学生们会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可适当地鼓励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们有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以多种方式充实学生精神世界,从根源上断绝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