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变了味儿,莫让人心跟着变

2017-02-23 11:07:33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作者:朱憶娴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假称自己钱丢了,可怜巴巴地向路人借钱回家,回头就拉黑借款人的电话号码或微信,最近这种“借小钱”的骗局频繁出现在南京地铁区域内,仅2月19日当天,南京地铁警方就接到了3起此类报警。(中国日报网2月22日)

  当你走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时,不难发现总有跪地乞讨的人群掺和在其中。回看匆匆过往的人群,有人会投下自己的善心,有人会默默无视地走过...这一幕幕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倘若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势必会对这些弱势群体抱以同情,并给予帮助,同时还会谴责部分人的冷漠。然而,在当今社会,这些所谓的“弱势群体”俨然成了一种职业和角色,甚至是诈骗手段,虽然在他们当中,不免有真正的困难人群,但在这鱼目混珠的社会里,路人的“冷漠”显然成了他们自身的保护色。

  为何这些“弱势群体”犹如野草般肆意疯长而丝毫不减?其一,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失去拼搏的动力。其二,没有学历、经验、技术要求,只要蹲点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谋生方式使得他们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已然变成了他们赚钱的手段,利用他人施舍善心,拿的心安理得,又何尝想要放弃?其三,人之初,性本善。利用自身的悲惨经历博取路人的同情与信任,中国13多亿人口,即使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动容,投下几块钱,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渐渐地,所谓的“弱势群体”逐渐变了味儿,从先天残疾到故意残疾,甚至拐卖儿童,博取路人的同情,骗取路人的信任;从骗吃骗喝到发家致富,甚至成为家族企业;从讨升级为借,迷惑性的骗取钱财,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久而久之,“弱势群体”势必成为社会的一个“毒瘤”,它透支了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戏弄人们的同情心,让真正的贫困者生活境遇更加糟糕,导致更多家庭的破碎与全社会的冷漠。

  面对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国家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帮助救助机制,让真正需要的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巡视力度,对发现不法分子加强惩处。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和防骗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