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北京仅200多公里的张北县坝上地区是近年来北京人消暑旅游的热门去处,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更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大力植树造林,为首都北京的防风固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守护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绿色防线。而近期我们的记者走访时发现,张北县防风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央视10月5日)
三北防护林工程,无疑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森林覆盖率从5.05%已经提高到10%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对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的,“三北”很多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其实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因为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在这方面,其他国家其实已经有了不少的教训。比如前苏联“斯大林绿化工程”、埃及“阿斯旺”和美国“罗斯福大草原工程”,其实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投入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在现在中亚地区搞绿化——种植树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成活率不足3%,就是生态工程方面的一大败笔。
再者,三北防护林中,大约三分之一是杨树,杨树具备早期速生、无性繁殖容易两大特点,人们渴望利用杨树解决迅速恢复植被,解决生态问题。目前杨树人工林达到400万公顷,每年2/5的资金和劳力投入杨树发展。但杨树对水分要求较高,如果水分不够,杨树老死得也很快,140万公顷杨树已经成了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很能说明问题。
三北防护林中杨树大片坏死,其实也清楚地说明这种把“绿化祖国”简单理解成植树造林的思路存在着误区。中国的草原覆盖率为40%,森林不到16%,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特别是在降水量不足的地方,硬要植树造林,恐怕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令人不解的是,随着杨树的大量坏死,地方政府仍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更多资金来栽种杨树,而没有充分考虑杨树并不是极度缺水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杨树成活快,半年就能成林,这恰好迎合了不少地方干部“早出政绩,快出政绩”的政绩观。而且,栽种杨树还能带来更多的实惠,因为国家连种子费、苗木费、连带整地费,每亩拨款就是400元。如果改种草本植物,国家的拨款会少很多,所以地方上当然优先考虑种树。这种趋利思维恐怕还会造成新的后患,值得警惕。
作者:汪忧草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