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只用减法是“锯箭疗伤”

2013-11-04 20:33:3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11月3日《湖南日报》刊文《<古城保护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凤凰城>里看凤凰》,文章认为:中央和湖南省有关部门所强调的“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不仅适用于凤凰古城的保护,也对全国各地文物景点都具有“普世价值”和指导意义。

  没有看过《凤凰城》,四川稻城、内蒙古黑城、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我都去过,因为行走天下的缘故,我极其不赞同《古城保护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而且我认为这个观点极其错误,如果不加辩证看待,任其推广开来,不利于真正地保护古城,不利于真正地开展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只能用减法”的“减法”绝不是好文章。在很多人说“减法”的大好特好的时候,我的观点很鲜明,极端的“减法”不是好文章,《古城保护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不是一篇好文章。

  2012年度凤凰游客突破了600万人次,环境不断污染、古城原貌不保,等等,危机重重。这样的危机的确不是凤凰一地的危机,具有普遍性,有鉴于此,很多地方先后祭出旅游做“减法”的大旗:把人减下来,让山水休养生息。比如张家界、衡山,都把一些居民迁出风景区。连鼎鼎大名的海上花园,美丽的琴岛——鼓浪屿也不能免俗,也在20年前祭起了“减法”大旗。

  旅游做“减法”真有那样美妙吗?让我们来看看鼓浪屿20年的“减法”噩梦。

  1993年初,厦门出台《厦门市城市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按“只准出、不准进”原则严控鼓浪屿人口。这便是后来经常被提起的“人口减法”政策。一位参与了当年规划的人士回忆,厦门市政府所作的整体规划里,提出鼓浪屿要做减法。那时的鼓浪屿,“五脏俱全”,医院、学校、工厂,各种行政单位都有。当时人口是两三万人,政府的规划要减到一万到一万五。

  旅游做“减法”,鼓浪屿政府撤销,居民不断外迁,引发一连串不可逆的负面效应:学校搬走、医院搬走、洗衣店搬走——小学只剩下一所;三家医院只剩一个卫生所,“只能看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学校没了,医院没了,生活难引发第二波搬迁潮。留守的居民,继续外迁,如此恶性循环。即便是五代扎根鼓浪屿的申遗顾问、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也在2009年春节前,“挥泪告别”住了半个多世纪的鼓浪屿,搬到厦门岛内居住。

  旅游做“减法”造成鼓浪屿乱象,本地人纷纷“挥泪告别”,外地人抱团“抢滩登陆”,以致旅游丑闻从没有断过。“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要到厦门岛内去买,每个月的生活成本要比厦门岛高三四百元。”“‘人口减法’还把鼓浪屿的人口结构破坏了。”“曾经的鼓浪屿,汇聚了全国最多名人、最多有钱人,是个最具艺术气质的小岛;高素质人才和高收入群体外迁之后,鼓浪屿变成了老龄化严重的‘贫民区’”。

  旅游“减法”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了原居民的热情参与,没有了原来的文化传承,谈何旅游发展?看看鼓浪屿的20年痛苦历史,谁还会说旅游只要“减法”,旅游“减法”就是好?

  旅游景点做“减法”,本意是为了更好地赚钱,更好地发展,以游养游,基本上是围绕“减人”做文章,可是有两个问题不得不考虑。

  钱从哪里来?“减法”的钱从哪里来?原居民搬迁后就能发展得更好吗?没有自身输血和造血功能的景点如何发展?做“减法”首先是烧钱的事情,不是赚钱的事情,如果做“减法”赚不到钱,只会更烧钱,让社会买单,让民众买单,苦不堪言。“数据显示,鼓浪屿的低保人口,远远高于厦门市平均水平,甚至翻了好几倍”,就是例证。

  人往哪里去?原居民生于斯,长于斯,强迫他们搬迁,他们能过的好吗?你能安排得好吗?结果本地人纷纷外迁,外地人蜂拥而至,那个户口本上的数字减少只不过是一个漂亮的政绩数字游戏罢了,幸福则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本地人不满意,外地人也不满意,这样的“人往哪里去”简直让人痛苦。

  要做好旅游文章,要推动旅游科学发展,其实旅游更应该做“加法”。

  完善各类服务条件。修复硬件设施,比如相关建筑修旧如旧,提高服务水平,比如让游人宾至如归,这样景区才能保持人气,才气,旺气。只有做好了“加法”,才能让景区不断提质谋发展,不断吸引人,不断生财有道。资本足够了,也才能不断支持做“减法”,拿出资金来补贴“减法”。旅游要做“减法”,比如控制游览人数,做好预先报警,但是更应该做“加法”。只有先做好“加法”,保持“加减法”适当平衡,景区才能更好地科学发展。

  景区的自然生态,人口生态等生态系统必须平衡,一味做“减法”的旅游是靠不住的,就会破坏这种原生态的平衡系统,鼓浪屿就是前车之鉴。旅游发展只用减法是“锯箭疗伤”,要抓好旅游发展,对此问题不可不慎!

 

  作者:李云勇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