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来工代表王海透露近10年来回家的车票都是靠“黄牛党”搞定的,他说1月4号他找到一名黄牛买23号的票。把身份证号发过去,等通知去窗口取票。拿到票后,再网上确认付款。去兰州的卧铺600多元,每张加150元。(1月22日《南方都市报》)
这名广东外来工代表的经历应该说很有代表性,每年的春运中,无论出台多么严厉的措施,“黄牛”依旧是屡禁不绝。而从根源上分析,其不过就是钻了市场的空子。即在春运的火车票市场上的确存在这样的一种需求,这样的需求里,对于春运期间希望回家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刚性需求,而火车票到底应该如何获取就成了一种供给。在这个需求和供给的链条上,需求永远是不变的,据统计,2014年春运有36亿人次的流动。而尽管获得火车票的途径变得多元起来,但是,诸多想王海这样的外来工仍旧是对着火车票望洋兴叹,最终还是希望求助于“黄牛”才能将自己的车票解决。
在火车票“黄牛”盛行的年代里,有着人们对于安全的考虑,因为火车的总体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有着人们对于火车票价格的希望,那就是火车的票价一般来说比汽车票便宜不少。在这样的希冀之下,火车票的需求难免会变得多起来。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在国家的铁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度铁路路线开始投入运行中,高铁和动车的开辟将更多的绿皮火车挤出这个市场中。而高铁和动车的价格对于农民工来说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他们希望获得的就是比较便宜且安全的火车票罢了,“他们有的是时间”这是他们真正的呼声。而这恰恰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尽管这样的市场机制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光明正大。
一边是广大农民工对于回家火车票的需求,一方面是新型售票手段的更新。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售票技术的更新并没有为获得更多的车票带来福音。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在网络售票和电话售票过程中,尤其是网络售票中,很多农民工并没有上网的便利条件。而网络售票比窗口售票的时间又提前,这就为“黄牛”提供了现实的存在土壤。可以试想,如果车票都能够进入到需要的人的手中,那么,“黄牛”的存在价值将荡然无存。而现实却恰恰相反,需要获得火车票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的更多便利机会,所以,他们还是希望存在着“黄牛”,因为这样可以为其获得车票提供机会和可能。
当然,要摒除这样的“黄牛”,或者说铲除掉“黄牛”。最佳的途径就是从市场机制上入手,将市场上对于火车票的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如果不满足的话,就会存在需求的存在空挡,而这样的存在空挡只能滋生“黄牛”的出现。所以说,“黄牛”的存在不能只依靠见到就打击的策略,而应该充分分析其存在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否则,只能属于扬汤止沸。
作者:王传言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