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午,一对北京夫妻在乌镇景区旅游时,遭到保安莫名殴打。夫妻俩因为下雨,购买了景区内民宅商户的雨披,保安要求他们退货,双方发生肢体冲突。丈夫头部被保安打破,夫妻报警求助。王女士告诉记者,丈夫伤口已经缝针,医生建议住院。乌镇方面则要求患者回北京治疗,并寄送账单报销。(8月17日《京华时报》)
打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北京游客因为下雨,在景区民宅商户处买了雨披。保安人员不让购买,要求退回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保安被惹怒了,重拳出击,把游客打的是血头血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乌镇旅游公司董事长陈向宏理由满满,他说,乌镇景区为了不让古镇变成小商品市场,不允许当地百姓自由开店。看来,这里面其实是有着利益纠葛的。试想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北京游客的雨披不是购买的民宅商户的,而是旅游公司允许商家的,是不是会遭到同样的“殴打待遇”?
在乌镇不是不允许经商,而是不允许随便经商。规范商家的行为,也是保障秩序井然的需要。问题在于,如果这里的民宅商户的经营行为是存在问题的,那和游客何干?游客花钱购买东西这是他们的自由,他们购买的是雨披,雨披是正常的商品,不是毒品不是枪支,有何错之有?如果说,民宅商户经营行为存在问题,那是景区管理处监管失职造成的,错的不是游客。旅游公司凭什么把自己的过失责任让游客买单?
乌镇成为景区,是因为其有历史文化,这个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旅游公司可以开发这个景点,也可以经营这个景点。但是,也不能侵犯这里居民的利益。乌镇不是旅游开发公司独有的,也属于这里的居民,这里的居民在自己的家里出售一些雨披,甚至是当地的土特产,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开发旅游的目的是造福当地群众,而不能是仅仅造福投资者。这也有强取豪夺资源和利益的嫌疑。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旅游景区真的不允许销售雨披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这个旅游开发公司不允许当地民宅商户出售商品而已。想必其出售商品的办法有二:要么是允许缴纳了费用的居民出售,要么是允许自己的人员出售。说白了,保安打人不是为了什么“怕景区成为小商品市场”,而是游客没有购买他们的商品。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还是那个古老到都不愿意再浪费唾液的话题:景区利益的乱象。垄断的矿泉水,垄断的小饭盒,垄断的茶叶蛋,垄断的纪念品。背后是利益集团和民众的利益之争。
被打的血头血脸的北京游客头上的伤口已经缝合好了,但是其带来的伤害却不能用针缝合。这需要我们彻底来解决旅游行业的乱象了。《旅游法》不能只是漂亮的脸蛋,还要长出铁齿铜牙来。乱象不除,就会生出更多妖孽。
作者:郭元鹏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