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诚信企业的评奖,也是只要给钱就能获奖。”王女士从桌子上的一堆材料里翻出邀请函,里面明确规定:获得3A级诚信的企业,要交10万元,而获得2A级诚信的企业,要交5万元。“荣誉岂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只要给钱就能评上的奖项哪有什么公信力可言?”(1月12日 人民网)
年末岁初,又到了一年一度“创先争优“的时节,丁玲 《杜晚香》有言:“可是一到年终评比,也总是像泉水一样,从这里那里冒出来数不清的颂扬。”这数不清的颂扬看在外行人眼里是对获奖者的歌功颂德,殊不知现在的许多评比,大多是临时抱佛脚,这些企业“抱佛脚”不是用手,而是用钱。单位获奖等级的高低不是凭经营实力而是凭财力,谁出钱最豪气谁就能排在前面。
“中国名优品牌”、“中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品”……这些有着“中国”两字的头衔听上去很权威,看上去“来头”很大,但实际含金量有多少?发证机构的权威性又有多高?
“这些评比多数需要企业缴纳数千元到几万元的费用,有少数机构在被拒绝后,竟然以各种手段要挟企业。”这种“被评比”对大小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灾难,大企业需要生存发展,就要有叫得响的名牌镀金,而这层金可不好镀,你不给钱,自然有人给;他给钱,你就吃亏,而这个亏就可能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是“现实”,所以大家都只能不断的往这个无底洞抛入真金白银;小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花费一笔无力承担的费用,有的即使筹足了费用也不够格参与评比,只能走入越评越弱,越弱越不能评的恶性循环中。这样的评比毫无意义,甚至评委席上高坐的评委们也是形同虚设,他们所做的无非就是举举早就内定的牌子,说一声:“恭喜”。
到底是谁这么“光明正大”的收取评比费?这些评比费又是怎么使用的?有没有人对评比费的使用过程全程监督?如果这些不公之于众,其可信程度就不得而知。如果有人利益熏心,打着政府评比的幌子,暗地里做着收受贿赂的勾当,就更是让这些评比失去了公正、公平的准则。
买来了荣誉,失去了公信力, 这样的金不镀也罢!
作者:陈一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