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送女儿扫雪30里”,你信吗?

2014-02-09 20:01:12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俗话说,“人留客是假留,天留客才真心。”然而,临近春节假期结束之际,这场降雪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也给返程的人们带来了不便。为了送在榆林上班的女儿顺利到火车站,家住延安农村的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妇,竟然扫雪30里,让人听后感动不已。(2月9日《扬子晚报》)

  对照新闻,查火车时刻表,延安到榆林,K8166次,15:05开车,彭彩琴当在最近的延安北站坐车北上榆林。延安北站到元龙寺中心社区直线距离目测大约10里,山路30里可以相信。延安一对六旬夫妇为送女儿赶火车扫雪30里,单独看标题,可怜天下父母心,足以感动世人。问题是,如此感人的故事,你信吗?

  问题一:地方真实吗?“家住延安市姚店镇元龙寺乡”, “2011年,撤销元龙寺乡并入姚店镇,设立元龙寺中心社区。”我家就被撤区并乡了,除非本地老人或稍微上年纪的人,再说原乡名,很多本地80后、90后都不清楚了,假定这个新闻是真实的,三年过去了,如此不核实地方名称,新闻的真实性已经大打折扣。

  问题二:不计划生育?“ 彭彩琴今年24岁”,“哥哥、姐姐都结婚了”,彭彩琴家咋就不遵守计划生育国策呢?难道我们可以谴责张艺谋超生,对其他普通人超生就要不发一言,只留感动?

  问题三:哥姐不回家?“哥哥、姐姐都结婚了,他们过年时只有我一个人陪伴,而我又跟同学们腻在一起。由于工作原因,平时也不能跟他们在一起,想想真心觉得对不起两位老人。”为啥哥哥姐姐过年也不回家看一眼父母?至少派个孩子回家看看爷爷奶奶也行啊,难道都比国务院总理还忙?如此何以感动世人?

  问题四:扫雪有多久?我一向快步,徒步行8里大约45分钟,其他人要1小时。考虑带东西、雪天、后劲不足、扫雪等诸多因素,就算假定六旬夫妇1小时8里,何时出发,30里山路到底走了多久,雪有多大,如何扫雪,扫了多久,这是新闻的重点,这是足以感动人的细节中的细节,岂能没有任何交代?如此新闻怎能不让人生疑?

  问题五:踩雪不可走?我生在山区,我去过延安、瓦窑堡、清涧、绥德、吴堡等地区,我观察过陕北的地貌。我就奇了怪了,大雪封路,应该好走,摔一跤衣服都干干净净。就算山区的路,走的人多了,路不好走,有了大雪覆盖,可以选择路两边或者其他地方绕过去,用得着扫雪吗?我在山区生活20多年,见过多次大雪封路,却没有见过谁山路扫雪出行。

  问题六:多处不知情?延安一对六旬夫妇为送女儿赶火车扫雪30里,由辽宁卫视《说天下》栏目播出,《扬子晚报》刊发。如果此新闻为真,能够感动辽宁,感动江苏,却感动不了陕西人?陕西记者的“走转改”到哪里去了?如此感人的故事,却是破绽百出,外地记者的“走转改”到哪里去了,合作调查的精神到哪里去了?

  问题七:夫妇无名字?延安一对六旬夫妇为送女儿赶火车扫雪30里,这篇新闻到底是啥意思?想赶时髦说说“常回家看看”,剑走偏锋好上稿?如果新闻为真,六旬夫妇足以感动世人,可是足以感动世人的六旬夫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名字,只有“父母”、“六旬夫妇”等代名词。如此重大细节,只需短短数字,记者竟然疏忽还是别有隐情?你信吗???

  彭彩琴眼中有泪花闪烁。“父母都60多岁了,30里的山路呢……”说实话,看了新闻,我也是泪花闪闪,这新闻不厚道啊,三言两语就把一个24岁的小姑娘推上了火炉烤,更是疑问多多:都什么年代了,“父母”还是没有名字,难道“父母”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难道“父母”就是任人谋利的工具?

  作者:李云勇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