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谣”“公信力”的拉锯,孰之罪?

2013-09-07 16:50:0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污蔑;夜店“欢迎”局长光临,官方称恶作剧;视频揭穿治超办用拳“文明执法”;公务员现不雅照,执法局否认是其工作人员……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9月7日 凤凰网)
  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信息,被称之为“官谣”。喻国明所长也说明了,“官谣”的产生源于有关部门行政素养不足,而行政素养不足则是因为受到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定影响。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不仅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人民群众对有关部门不满意、不信任,有关部门就利用“官谣”拉回一些公信力,然后当“官谣”被证实是假的后,人民群众对政府失望,政府公信力流失,这就像一个死循环,有的部门不改变就会一直不停的绕下去。
  管网产生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掩盖某些事实的真相,比如说经常见诸报端的“37人死亡”信息:在中国官场,37人是一个分水岭,有关部门的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和部门绩效,只能掩盖真实的死亡人数。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人们知道真实死亡人数的时候,人们就会伤心、就会愤怒;他们为被掩藏了真实死亡的人数伤心、为政府的掩盖真实信息、欺骗自己的行为感到愤怒。就这样,政府如何保得住自己的公信力呢,只能让公信力不断的流失。
  要想真正保住自己的位置和前途,只有真心实意的为人民办实事。要为人民办实事,必须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各种可公开信息,接受人民的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势在必行。第一,要想让人民群众相信自己,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有关部门的信息披露制度就必须要完善,要做到信息的合理性公开,让市民群众们眼见为实,让政府的行政在群众的视线下良性运行;第二,政府部门必须保证提供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非真实信息坚决不公开,要做到发一条信息,就确保这条信息说明的是一个事实真相;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让监管部门在各个部门的信息监管行为在制度中运行,对真实有效提升了政府公信力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愚弄人民群众、发布“官谣”等损失政府公信力的部门进行惩罚,严重的要剔除出行政队伍。
  政府公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种民间组织的配合,我们是一个互惠互利的集合体,集合体中不应该出现“欺骗”行为,只有互相真诚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让人民群众真实了解到各种相关信息,让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底,才能提升公信力,才能提升自身的行政素养,才能有效的行使政府职能帮助更多的人。

  作者:秦西幕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