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某位“学渣”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然而,事实上,这段话却的确来自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被网友热转的日记,则写于1934年3月31日。(《扬子晚报》1月9日)
范进曾经考试多少?没有人知道,只有全椒县吴敬梓明白。一个人一生要参加过多少次考试?这个数字估计很多人没有统计过,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估计不会少于100次,值得公众思量。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资格考试等等。季羡林先生的抱怨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是因为公众对于考试的憎恶、逃避与纠结。这种高认同度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考试这种形式在教育中地位的尴尬。无论是过去的八股取士,还是后来的新式教育,包括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没有人希望考试,可却无法逃离考试,这就是一代的悲哀!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是每一个考试者内心的独白。可如果真的没有了考试,又拿什么来衡量学习的效果,成绩的优劣。因为通过考试可以立马分出成绩高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而时下有些人的发泄方式,动不动就伤害到他人身体和精神,或在微博等公共舆论场地或公共场合点名道姓骂教授等。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骂考试的真性情日记在网络上走红,并不是人们尊敬季羡林老先生的这份真性情和豁达,而是很多“学渣”把这篇日记当成自己不爱学习,乃至骂老师、骂考试和痛斥教育体制的挡箭牌和合理借口。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季羡林老先生虽然对很多考试不满,对一些教授也很有怨气,但是,请务必记住,他并没有直接对这些教授发泄出来,没有当面指责这些教授是“混蛋教授”,也没有当面要求这些教授停止考试,而是自己独自写在日记里,自我宣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对他抱怨的教授没有造成任何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这样的结局有意思吗?笔者不知!关键问题是,对于令人不满的考试和教授,我们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纵然“无大志”,也会成才。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总之一句话,21世纪的青年人应把季羡林老先生的骂考试日记当成励志日记来读,激励自己,而不是当“学渣”的护身符,这才是后起之秀,也是当今才俊!
作者:醉江南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