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上学就呕吐,一问成绩就晕倒,可到医院一查身体一点病也没有。济宁夏先生被7岁的女儿彤彤愁坏了,一年多时间已六次住院。而每到开学时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都会收治不少这样的小病号。专家称,这些孩子都是儿童癔症患者,与畏惧上学而又受自我心理暗示有关。(新华网 2月26日)
看完新闻笔者为这些孩子担忧,7岁才是漫长求学路上的起步,起点时就对上学患有心理恐惧,那今后的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她该怎么办?难道学校就那么恐怖吗?
如今的学校已经偏离了教书育人的轨迹,把成绩当成了所有评价的指标,老师评比看成绩、孩子好坏看成绩、学校晋升看成绩,一切的指标都指向了成绩,学校们忽略了孩子素质教育、取缔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使用填鸭教育的方式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由于学校和老师对成绩的重视,家长们也形成了成绩决定一切的思维方式,刚刚步入学校就给孩子报名课后辅导班,成堆的练习资料,让孩子每天不停的运转在学习之中,做不完的家庭作业,练不完的家庭习题,完全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慢慢的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对学校产生了恐惧,更是谈分数色变……
“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工人;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孩子必定是孩子,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我们的教育更应放在孩子的未来上。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不要对其要求太高。自古以来,人们做事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人的这种追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自在心灵的诱饵,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也没有完人圣人。
现在是我们及时改变理念的时候了,应该根据新一代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把他们放到未来社会发展中去考虑,放到社会需要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单以学生在校学习考试时的成绩来考虑。以成绩为指标“量”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作者:谌馨悦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