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为何变成升学“厌”

2014-07-28 06:48:41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在阜城一家超市工作的李忠告诉记者,往年七八月份是他最头疼的时候,一到这个“升学季”,亲戚、朋友、同事升学宴请帖满天飞。参加升学宴,肯定是要随份子钱的,每个红包少的要200元,熟一点的人就是500元起了,最高峰的时候一周5场升学宴,一个星期吃掉一个月的工资,年年差不多都这样。(《阜阳新闻网》7月26日)

  来而不往非礼也,办酒赴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今,准大学生也加入这一阵仗,连日来,随着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送抵,各地升学宴日益泛滥,接到“红色炸弹”的座上宾叫苦连连。本来,宴请亲朋和老师也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长却为此大肆铺张,这让升学宴变了些许味道,现在升学宴已经被不少市民戏称为“升学厌”。变味的升学宴令人难以下咽,已经失去了它的初衷。这一社会现象,值得大家警醒和反思。

  “金榜题名宴套餐688火速抢购中”,“吉祥如意1066预祝学子前程似锦”……一些酒店门口挂起的横幅、电子屏幕打出“吉祥牌”吸引学生家长,围绕“升学宴”大做文章。“升学宴”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摆才是正常的,不摆倒是反常了。家长感谢亲朋好友,从个人感情来说实属必要,但感谢并非就是吃、喝、玩、乐,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送点自己做的礼物。但中国人宴请之风向来较盛,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借“升学”之机炫耀财富、权力,将升学宴宴摆成了“显摆宴”。此外,商家在毕业季节前后大肆炒作升学宴,也从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如一些地方的饭店推出的名贵菜肴五花八门,各种宣传卡、优惠卡纷至沓来,导致“升学宴”价格行情看涨,部分酒店甚至要提前一周预订,抛开借孩子升学之机敛财的歪想,其实最“升学宴”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应是商家。

  诚然,升学宴不排除学子金榜题名的喜悦,但目前跟风太盛,大家都办,你就算不赴宴,至少也得让别人捎带礼金。其实升学宴已沦为礼尚往来的“红包劫”,日益走高的礼金筹码和还不完的人情债,让宴请本身渐渐失去了喜悦与庆祝的初衷。作为一些准大学生家长,或许是想通过办酒席给孩子攒点上大学的钱,因为毕竟上大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但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会产生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虽然靠办升学宴收份子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准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当下升学宴日益泛滥,这会给一些没有孩子上学的家庭造成比较重的负担。

  升学“宴”成升学“厌”,出现这一现象无疑令人失望,但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有关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对于一些乡风民俗的东西,政府其实很难下令禁止,但可从领导干部抓起,对其思想进行教育,对行为进行规范,勒令干部子女上大学前不准大操大办。这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周围人的观念。其实,近年来,全国多地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勒令领导干部不得借“升学宴”等机会大操大办收敛钱财。对此,严管升学宴,并不能靠单纯出台一个文件,而应建立起一整套措施,让规定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同时录取通知书可考虑增加这方面的提醒,通过对何种行为可取、何种行为不可取的规范与提醒,督促家长不要大操大办,匡正社会风气。

  “升学宴”办成“升学厌”,变成“赶场子”,甚至演变成“人情宴”“攀比宴”和“敛财宴”,如此习俗是否有必要大操大办延续下去?有待深度拷问。

  作者:醉江南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