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文良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小学生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套话:“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喝甜水长大……”。其实,现在看来,那时的孩子还不能算是很“甜”,首先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家有三五个孩子很正常,多者达七八个;其次是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不是很发达,粮食紧缺,各类商品凭票供应……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是“喝甜水长大”的,恐怕算是恰如其分了。今天的家庭大多还只是一个孩子,有些家庭随着政策的放开也就两个孩子,而且老二恐怕多在哺乳期。孩子是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宝贝,从一出生就受百般呵护,有求必应。所以,有的家里孩子的玩具足以摆一个“玩具小柜台”,穿过的衣服也可以开一家“童装小商店”,准备的饮料食品也能开个“小副食摊点”。前两天去邻居家串门,发现其独子的各式玩具车就有三四十辆,还有各种玩具飞机、塑料刀枪等,完全可以武装一个“加强排”了。至于说现在孩子们吃的、喝的,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什么爽歪歪、伊利QQ星、娃哈哈、喜洋洋灰太狼、乐乐园、达利园、益智宝等等,只要广告上讲的,孩子们开口要的,只要商店里有售家长就会去买。有的家长还担心孩子营养不良,给孩子服用一些补品,打丙种球蛋白……孩子上学后,不仅接送,还帮着孩子做作业、装书包……
这种“甜水”给人以“甜”过头的感觉,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于是有人大声疾呼:让孩子喝点“苦水”!由此我想起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古今中外,多少名人的童年也重复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出人才。
那么,如何让孩子喝点“苦水”呢?对他们进行适当思想教育固然必要,但孩子们理解能力不高,想象能力有限,有时甚至还有逆反心理,很难接受家长们讲“过去事情”的说教。
所以,让孩子喝“苦水”的关键是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上,要让他们养成到时自己起床的习惯,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去上学,放学自己回家,自己完成作业;在生活上,要让孩子起床后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收拾房间,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倒垃圾等,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在饮食上,要坚持粗茶淡饭与营养相结合,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吃“高精尖”食品或经常饮用各种饮料,不但不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美德,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穿着上,虽不能像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样,但至少不能紧随儿童服装“新潮流”而不断更新,只要整洁大方就行;在与小朋友交往上,要引导他热心帮助别人,伙伴之间有了矛盾甚至出现打架现象,家长不要插手太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在零花钱上,要有意识的压缩开支,不能认为“就这么一个”而要什么买什么,更不能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要适当地对孩子说“买不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总之,让孩子适当地喝一些“苦水”,是为了他们将来能永远饮用到人生的“甜水”。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