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中提及的课本插图
“孙女《语文》课本里的插图,错季了!”1月1日,徐州退休工人腾震向本报记者反映,苏教版5年级《语文》(上册),“将3月的桃花画成6月怒放,闹笑话。”60岁的老腾经百度确认,燕子1年繁殖两窝,通常在4月至7月间,南方略早北方略迟,江苏约在5月份左右,从交配、生蛋、孵化、出壳、直到长成插图中的模样,得45天左右。算算该6月份过夏天了,哪来的桃花?而这语文课本已用10年,一直没人指出这个错误。(1月7日《新华日报》)
燕子、桃花,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最典型的春天使者的动、植物代表。所以,如果燕子和桃花同时出现在一副描绘春天的图画中,几乎没有人会去质疑其中的对错。但是,这其中却偏偏有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知识盲点——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说,“雏燕试飞”总是发生在“桃花凋谢”之后,也就是说,“桃花盛开”与“雏燕试飞”两种自然现象肯定不应当出现在同一副写实的图画之中。
那么,当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里,怒放的桃花堂而皇之地与试飞的雏燕“同场竞技”,而老师、家长乃至编辑、编审10年间一直未能发现此错误,怎能不令人深思?老师、家长的无知,专家的忽视,课本编绘人员的“草菅自然现象”,都只会令错误越走越远,越传越广,最终成为不是真理的“真理”——就如“没人会怀疑桃花雏燕春天同图”一样。
老腾的质疑终于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由于对自然常识的不完全了解,他本人先通过百度求证,才把自己的想法反映给记者。记者则对此知识盲点进行多方求证——反馈给教材编辑,向专家请教,而专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也需要通过检索,从基本常识到不同区域的各种可能,从个别特殊现象到教材使用的普适性意义等进行权衡考虑,才提出“删除画中桃花”的建议。这个求证的过程,足见众人追求事实真相的慎重和严谨,这才是我们治学应有的精神!
毋庸置疑,基于《语文》课本作为教材的权威性,我们对“桃花、雏燕错季”的插图肯定是不能容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所犯错误的多少和程度。例如媒体披露的少儿读物层出不穷的字词页码错误、颠倒混淆历史大部分都是源自于相关人员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粗制滥造,从而失去最起码的责任意识。盗版刊物尽管漏洞百出、错得离谱却仍大肆横行泛滥,更大原因还是来自于读者群体为了价格小利的纵容。许多高质量的媒体刊物因为读者群体要求高,打造了高素质的编辑群体,从而形成了“高质量—好声誉—读者多—质量要求更高”的良性循环。例如《新课程研究》杂志在正式出版前有“抢先阅读,有奖纠错”的“咬文嚼字”——先用电子稿的形式面向作者、读者群广泛征求意见,查找潜在的问题与疏漏,从而使得刊物质量越办越好。而有些报刊过于追求时效及新鲜感,敝帚自珍,从而导致出版之后差错再难以改正,使得刊物质量声誉大打折扣。
所以,要避免“雏燕桃花同图”的类似错误再度出现,需要作者、编者、读者等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如苏教版5年级《语文》教材责任编辑沈晓蕾所说,“教材编绘人员对跨学科还存在许多知识盲点,今后要加强学习精益求精。”当然,这只是对作者、编者的要求,而广大读者群对图书刊物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热心关注等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对媒体人的鞭策与激励,更是促进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作者:周卫军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