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声音不会枯萎,更不该遗忘

2013-12-30 08:48:52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在时间里奔行,在变化中求索,我们即将送走2013年。光与影的交割、混杂和熔融,声与响的离合、映衬和摩荡,隐含在人与事的剥落或附丽、嬗变中,撑起了这一年的社会意象。公共事件中的公民声音,投射在公民权利意识渐次苏醒、高涨的界面上,反射出一弧推动社会车轮前进的无形力量。这力量卑微而强大,在推动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以及公共部门的谦抑感方面,承载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社会担当。

  从黄浦江漂猪到雾霾围城,从公园建会所到马拉松尿红墙,从社保并轨到劳教废止,在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中,民众声音从未缺席,虽然这声音参差不一,或芜杂或粗粝,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情绪化色彩,但恰恰是这些声音,让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有了最实质性的在场感。一句吐槽,一声抱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建议,都是社会这个“公共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花朵。于个人诉求,于公共利益,这些声音都不会枯萎,更不该“被枯萎”。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权利与权力是最核心的一对共生关系。在现代服务行政背景下,权力应该是谦卑的,权利应该是高扬的。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应该在权利监督制约权力、权力尊奉服务权利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展扬。鉴于权力自我扩张的特性,以及因掌控社会稀缺资源而不自觉生成的傲慢感,由此不经意间就会对权利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损伤。个别官员“雷言雷语”背后的权力傲慢,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导致的利益输送,对权利伤害的同时,更是对现代社会治理一以贯之的法治原则的粗暴践踏。每当此时,不满、指责和批评的声音会蓬然而起,曝光权力出轨的丑相,获得权力监督方的善意回应,进而达致权力的反思、自省,由此督促督促权力回归服务公共福祉的轨道。面对权力出轨,这些声音如同石缝中的野草,迎着一线朝晖顽强生长。这,或许也是“问题倒逼改革”的应有之意。

  这一年,社会被继续“重新发现”。从社会组织登记逐渐“松绑”,到公共权力自我谦抑、向社会“放权”的承诺,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在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地位开始重新审视的过程中,公共权力的触手从那些不该触摸的领域逐步收缩,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由此获得了更大的伸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面,是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承认,是对社会力量作为融合政府和个人之间张力的缓冲带的认可。应该看到,在面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集体组织”时,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个人只有更快融入“社会”、更好利用“市场”,才能更高质量地享受权利,更大限度地表达个人诉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公共事务和公民权益的共同成长和良性互动。

  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攻坚期,伴随追梦的脚步,一些长期纠葛的深层矛盾开始凸显,映衬在利益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大幕上,不时激起丝丝声音,漾起片片水花。在致力于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释放改革红利的关键档口,对这些声音的回应昭示了改革深化过程中敬畏民意的重要性,这些声音因而成为这个变化充溢的时代的有力见证。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些声音不会枯萎,更不该忘记。

 

  作者:凌国华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