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是全世界最吵的公园。”这句来自成都市人民公园保安的玩笑话,道出了人民公园的噪声污染有多严重。今年4月,人民公园实验“无声广场舞”,谁知“戴着耳机跳舞”接受度不高、难推广,1个月过去了,已经搁浅。(搜狐财经2014年5月21日)
“无声广场舞”夭折始末,2004年成都市人民公园免费开放,多年来成都市人民公园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降噪。为了降低噪声,今年4月,公园管理处学习广州的经验,购买了100个无线调频耳机,邀请坝坝舞团队戴起耳机跳“默舞”。前后经过4次试验,1个月过去了,试验方案并没有得以推广。主要反馈是,戴着耳机天气热不舒服,且久了对听力有影响,所以接受度不高。经过在人民公园里测试,分贝值一直在90分贝上下浮动,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白天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制为60分贝。
自去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各地因“广场舞”引发的各种热点事件:唐山二中师生穿文化衫要求临校公园舞蹈音乐降噪;湖北某小区居民泄“粪”制止广场舞;成都市民不堪楼下舞蹈噪音困扰,情绪失控放狗恐吓、朝天鸣放猎枪制止广场舞,这些事件不断在各地上演,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广场舞作为一种不少市民喜爱的休闲运动需要大的场地,而市区能提供如此大场地的只有城市公园和广场;另一方面,广场舞带来的强烈伴奏给周边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广场舞噪音扰民亟盼部门来监管, 事实上,大多跳广场舞的地方也往往是毗邻居民区、学校的广场,当这些地方出现噪音污染,由谁来监管呢?物业可以介入,环保部门能够过问,公安机也可给予警告,并处罚款。但由于广场舞的特殊性,加之部门多数以口头制止为主,一来二去,让广场舞扰民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我认为对广场舞噪音监管主要体现在依法两字上面,在对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须由当地公安机关来监管,对于违反规定的,应进行处罚。
另一方面宣传引导和技术上得支持必不可少,在引导时重点体现在广场舞时间段和音量上,即能保证休闲运动,又不扰民。在技术上,最佳的方式是采用无线耳机模式,其次是限制音响的功率和噪声强度值。比如规定牵头人登记、申请、培训考核等。
广场舞等矛盾的背后,折射出城市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开辟更多的公共空地、文化广场供市民使用,城市规划设计时,如果一开始就考虑到居民的社交、娱乐等需求,那么就能从空间上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将矛盾遏制在萌芽阶段。
作者:夏立丞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