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作者:张楠之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最近,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让不少中国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开始怀疑人生”,自称以往学到的是“假中文”。
网友们对这从试卷的反应不一,有的称其中的很多字都不认识,有的称搞不懂“羁绊”、“出淤泥而不染”等竟然也可以有反义词,甚至调侃称这是“士大夫职称考试”或“考的是龙图阁大学士”。
看得出来,网友们说的大都是调侃之语,认真答的话,也未必都如戏言中所说的那样答不出来。实际上,这份试卷所出题的知识点,也都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覆盖范围之内,就这一份试卷而言,不外乎《爱莲说》、《过秦论》、《促织》等名家名篇而已。不过,调侃归调侃,这么一份试卷之所以在网上成为众人调侃的对象,并借以自嘲,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并非如调侃那么轻松。
这份试卷里的字、词、句,虽然读过中学的人都学过,甚至都被要求背诵过,相信不少人在离开学校多年之后,仍然对其中的很多段落出口成诵,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很少用到它们。换句话说,这些来自名著名篇里的东西,学过之后,又都回到了名著名篇之中,而没有被我们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育的普及,让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也让写作尤其是日常应用性的写作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能。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角度来讲,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与之相伴的是,教育在对待写作等语言的应用问题上,对普及性的过于偏重,使得大多数人所学到的应用写作技巧中,只有对外在规范性的要求,没有对内在遣词造句雅致性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大多数人缺乏使文字趋于雅致性的训练。
这一倾向性的结果便是,无论是在文字表达上,还是在口头表达上,大多数人都不再有古典文学中所特有的雅致,相应的,也让我们缺少了感知生活中更多美好事物的能力。网友们在这份试卷前的调侃和自嘲所透露出来的焦虑,正在于此。
不过,缺乏并不代表不喜欢,也不代表不想拥有,近些年国学热的兴起,就是这种焦虑下对追求雅致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虽然对于何谓国学,对于传统国学中的内容哪些是可吸收的精华,哪些是就抛弃的糟粕,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身却是一件大好事。
或许,未来,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场合——无论是政府的公文,还是企业的方案,或者个人的信件中——看到雅致的中文表达。当然,希望这不仅是普通人的愿望,也可以成为教育部门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这些雅致的中文表达通过学校的训练和个人的努力,进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让网友们不再有“学到假中文”的焦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