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通用《词典》,是我们汉语字词读音、释义的国颁标准。作为作者、编者、读者,都应该尊重和自觉维护这一标准。但如果这一标准经常处在调整状态,甚至于滥用讹变规律,昨是而今非、朝令而夕改、从“错”而如流,则会造成字词使用的混乱,让一些错读、错用、错认的人们坚定了信心、增加了侥幸,而让那些长期较好遵守语言规范的人们失去了坚持既有规范的信心和纠正别人的勇气。
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词典》修订不同于法律修改。法律修改之后,相应旧法宣布废止,大家都遵循新的,并且有个解释权归属问题。但《词典》领域没有这一说法,仅我国大陆范围内就有数亿名作者、编者、读者在使用不同版本的词典,大家往往不认为新版词典或者哪个版本的词典更具权威性。遇到不一致的地方,没有权威仲裁机构,只剩了使用者之间的互相争吵和较劲。个中烦恼,一言难尽。
笔者根据最近读书写作所遇,仅就词语规范用字方面列举几例,显现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频繁修改给使用者带来的彷徨与无奈。
1、“韩复榘”,这仨字大家一直这样写,人人都很小心,生怕写错了。但你查《现代汉语词典》会发现,“榘”字早已简化为“矩”,也就是说,它现在属于繁体字,早该退休了。可是,“韩复矩”你敢写吗?全国各种报刊、书籍,有谁这样写过?不要强调人名用字遵循传统习惯之类的理由,这不属于那种情况。毛泽东的“澤”能简化,“韩复榘”的“榘”为啥不简化?
2、“喆”字,是“哲”的繁体写法,不是异体字,前边的几版《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已经把这个字给废了,尽管有人执意要用这个字当名字。可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忽然又承认这个字了,让有文化的人很丢面子啊。
3、同样的还有“闫”字,按照以前几版《现代汉语词典》,根本没有“新门三”的“闫”这个字,而“老门三”的“閆”字已经规范为“阎”了。可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把这个字收录了,这让坚持文化规则的人情何以堪?
4、桑树的果实是“桑葚”还是“桑椹”?如果你只查词语词条,《现代汉语词典》给的答案是“桑葚”,但如果你再查“椹”字,《现代汉语词典》又会告诉你,这个“椹”通那个“葚”,看来俩字都是对的。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觉汉语言学习的负担很沉重。
5、“坚韧”用“韧”,“坚忍不拔”用“忍”,前边几版《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把“坚忍不拔”列为注释举例,让人不敢用“坚韧不拔”。尽管大家觉得有些别扭,也逐渐认账了。可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既保留了“坚忍不拔”的注释举例,又将“坚韧不拔”列为专门词语收录。这俩词有区别吗?把编词典的人找来,看他能解释的清楚吗?
6、是“返朴归真”还是“返璞归真”?理论上讲,应该是“返朴归真”,因为“朴”和“真”是一对哲学概念,都属于值得提倡和追求的境界。可“璞”呢?是什么?“玉”返“璞”中有意义吗?值得提倡吗?《词海》是主张“返朴归真”的,老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相应词条,但通过交互解释,可以发现也是主张“返朴归真”。可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开始,将“返璞归真”列为词条,将“归真返璞”列为同意短语,“归真返朴”列为“归真返璞”的“也说”。看来都承认了。承认就承认吧,谁料想,到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只保留了“返璞归真”,“归真返朴”也不提了。劣币驱逐良币啊,如果只保留一个,应该使用“返朴归真”才对啊。
7、“度过”与“渡过”是有分工的。“渡河”用“渡”,其他的涉及时间、阶段、处境等等的与河流无关的用“度”。这本来很好划分。可惜《现代汉语词典》无事生非,在“渡”的词条里增加了个应用举例——“渡过难关”。词典上明摆着,谁也不敢再用别的了。但是有意义吗?为大家平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平时遇到的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临时罗列这些。说一说,吐吐胸中闷气吧。
作者:薄文军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