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56回,曹操在铜雀台上大宴群臣,并命文臣武将比武赛诗。时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曹操听后说了:我只希望在我死后,我的墓碑就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做个宰相,我已经很知足,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你们太不了解我了。
“慕虚名而处实祸”,古今中外,无论国家、单位、还是个人,步此后尘者不胜枚举。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尽管实祸或是丢权、丢财、丢物,甚至丢命,但都是因为“慕虚名”。其实在曹操说前,已经有多路诸侯用自己的生命或者事业验证着这话。董卓放火焚烧京城洛阳,孙坚率兵在宫中救火时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认为此是天意,自己因此可以做皇帝,就想托病撤回,顺便把将玉玺带回江东。不料手下军士告密。盟主袁绍闻讯大怒,双方几乎火拼,孙坚率兵逃离洛阳。袁绍写信给荆州刘表,请刘表截击孙坚、夺回玉玺。刘表得信后,同孙坚混战了一场。结果,孙坚损兵折将。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为形势所迫离开江东,投奔袁术。孙策用玉玺作为质当,向袁术借兵打回江东。袁术因玉玺在手,仗着淮南地广粮多,就做起了皇帝,封皇后,立太子,行皇室礼仪。袁术因为称帝,八方树敌,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最后兵败身亡。正是围绕着“玉玺”这个虚名,这些当时的达官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的“慕虚名而处实祸”,最终是丢城、丢兵、丢命。
300年后,也许让曹操始料不及的是,就是“慕虚名而处实祸”这一句话,让齐和帝丧了命。据历史记载,当萧衍接受齐和帝的禅让,并欲将其迁到南海郡时,他问大臣们这样做是不是合适。沈约说了:魏武帝说过“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萧衍点头称是。于是,齐和帝被喀嚓了。其实即使沈约不说,萧衍也会杀的,只是沈约的话坚定了萧衍非杀齐和帝的决心,并找到了杀人的理论依据。
其实,“慕虚名而处实祸”现象不仅表现在个人身上,国家管理也是如此。元末,朱元璋率众造反,看到其他豪强纷纷称帝称王,他就向老儒朱升请教应对之策。朱升给他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韬光养晦。朱元璋从谏如流,不图虚名,集中精力扩充兵力,发展生产,讨伐强敌,一步一步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在元末混战中异军突起,统一了全国。
同样,小平同志出山后,在中国外交关系上,提出了“韬光养晦”四个字。正是这四个字,给中国赢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机会,中华民族得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与此同时,与我一衣带水的日本,到1993年的时候,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超过美国,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美国开始坐不住了,强硬要求日元升值,使日元由20世纪70年代的360日元比1美元,上升到今天的90日元比1美元。现在日元汇率每升值1日元,丰田汽车公司的利润将减少250亿日元。日本企业辛苦提高的劳动生产率,被升值的日元吞噬。最终中国不“慕虚名”得以复兴,日本“慕虚名”而“处实祸”。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