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有一多半的学生穿着牛仔裤上体育课,这是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教授王宗平,近日在江苏某高校访问时看到的情景,穿着牛仔裤,学生连动作都伸展不开,怎么能上好体育课?但学生真的就这样上体育课了,体育老师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王宗平表示,出现这种现象,既说明学生没把体育课当回事,更说明学校和体育老师也没把体育课当回事。(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对不少大学生而言,每周两节的体育课非但不是锻炼放松的时机,反而会给自己凭添许多麻烦。诸如要在上课之前感到操场、体育课上要换一身运动服、上完体育课又要换衣洗澡。如果每周的体育课连着上还好,但如果分开上的话,可能大半天时间都要被体育课占用,从而影响对其他事的安排。正因如此,出现大学生穿着牛仔裤上体育课的现象并不足为奇。而在对体育课“嫌麻烦”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体育课的轻视。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多年连续下滑便是其轻视体育课的最佳注脚,造成的结果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一再放宽体质测试标准。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依然未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如果有的老师不点名的话,缺课、逃课等现象很普遍。大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这种态度及其身体素质的明显下滑已成为高等教育急需纠正的误区。而今年月初,教育部也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将大学生的体质测试与起能否毕业挂钩,以此来督促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207
体育课的地位一次次被边缘化,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始终止步不前。这看似是一对矛盾,实则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一贯态度。即使体质测试结果较差,也不愿以加强锻炼来进行弥补。追根溯源,问题既出现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的认识上,更出现在体育课内容和形式的设置上。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敷衍态度,不能说就全部怪罪于学生本人。正如开头所提到的那些问题。如果为了一节体育课却要牺牲大半天时间,这笔账任何人都会算。课业之外,不少大学生要么有兼职,要么有活动需参加,能够抽出大半天时间专门为上一节体育课的人其实并不多。因而,大学体育课的“鸡肋”现状,首先应从学校层面的排课和内容设置上找原因。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如果太过于在注重在什么地方上、怎么上这些问题,难免会有本末倒置之嫌。因而,在笔者看来,体育课要实现逆袭,首先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的方便他们。诸如授课场地可以不用限定在操场、穿着也可根据今天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课程安排相对紧凑些、注重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等等。
反观当前中小学的体育课,要么自由散漫,毫无课程秩序可言;要么全程锻炼,以致学生疲惫不堪。体育课若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那么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没能实现。到了大学,体育课的内容依旧、形式依旧,变化的仅仅是师生和场地。这种单调的重复很容易使学生的热情消退,从而留给体育课无尽的尴尬。
大学体育课若要实现逆袭,应当采取软硬兼施之举。一方面通过体育课与毕业学分的挂钩来强迫学生坚持锻炼,另一方面则应反思体育课本身,尽量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体育竞赛,来鼓励学生多去参加。寓教于乐,这或许才是大学体育课的出路所在。
作者:王瑶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