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莹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诈骗、盗窃……扬州一名“N进宫”男子出狱后,竟又打上检察院的主意。他制作了一张子虚乌有的“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胸牌,又伪造了工作证、名片等用于骗财骗色,随后因招摇撞骗罪获刑1年8个月。他在出狱后竟再次以“反贪局”的名义骗色。这次检察官们怒了,他们以“人民的名义”,在微信上实名曝光该男子。(4月13日 中国网)
现实生活中顶着官员或官员家属头衔到处招摇撞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前有“造假书记”王亚丽、北京三假官之一曹忠武,后有香港团伙假冒内地官员骗财2.6亿,现在又出现假冒检察官骗财骗色。其实这些骗子们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骗子总能得逞,总有人前赴后继地中招儿呢?其根源还是人们相信官员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利用人们这种对权力的迷信、攀附或畏惧等心理设置的骗局怎么不会得逞?
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权力社会,从老百姓到官员,都对权力顶礼膜拜。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权力被以一种绝对的形式赋予给政治统治者。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近四十年,但盘踞于人思想深处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一方面崇尚特权的思维、攀附权力的思想仍然暗中滋生,另一方面“官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这才让假冒官员这一行径变得有利可图。
被骗者产生攀附权力的心理并对假冒官员的话深信不疑;假冒官员看中了现实中官员权力的发挥空间和种种利益;个别领导干部及其部分亲属私欲膨胀、以权谋私,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权力运行的不科学、不透明,相关监管督查的不完善、执行不力。
民众保持冷静理性,消除权力崇拜的心理,不轻信、不拜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当;假冒官员受到处罚,但对此类犯罪者应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去思考,既惩戒也要救治,防止类似的二次犯罪;现实中的官员们也应该强化自身党员干部的纪律与规矩意识,从而改进各类作风的问题;国家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更加科学严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唯有以权利结成牢固的底线,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社会才能免受绝对权力的冲击。当真正的官员无法任意妄为时,假冒的官员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