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成为公认的一大人类共性,那么存在“文人相重”嘛?回答是肯定的,任何事物的都不可能绝对,只能是相对,在文人相轻成为人类的共性主流时,也有一些“文人相重”传为佳话,令人感动。
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与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斯蒂文荪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世界“文人相重”较少的例子中,颇具份量。1884年詹姆斯在《朗曼杂志》发表一文,题为《论小说的艺术》。斯蒂文荪写了《一点卑微的抗辩》,投寄《朗曼杂志》。詹姆斯看到他的文章后,立即写信给他,并且特别强调他们之间的看法相同之点远多于不同之点。斯收信后,感动非常惊讶,觉得遇上了“知音”,也是平生第一次收到一位影响力比自己强的作家的信函。他立即回信,进一步阐述彼此的共鸣点,建立对文学一种深思的审慎的兴趣与信念。他们毫不关心在随后频繁往复的书信辩论中,谁能获胜。他们所关心的是文学大业。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按捺不住彼此约了见面。此后的两年,煮酒论文,激辩文学。斯氏一生受尽疾病折磨,40岁就与世长辞。当斯去世的消息传到伦敦的时候,詹姆斯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多次晕倒。他跑到一位也是斯蒂文荪的朋友家中痛哭失声:“这消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它不可能是真的!”
英国作家伍尔芙对中国作家凌叔华关怀备至,她们远隔重洋,非亲非故,始终没有见过面,完全是“翰墨因缘”。史丹福大学有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她们“相重”的故事,题为《伍尔芙与凌淑华:翰墨因缘》。她在文中说,伍尔芙对凌淑华的自传片段产生兴趣,并谈论了很多相惜的看法。伍尔芙对东方的生活、文化、文明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她对凌淑华的艺术想象力非常欣赏。同时凌淑华所描绘的男权制社会,男人统治环境中的妇女地位,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伍尔芙都有相同的经历,由此引起了共鸣。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