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科大校长丁仲礼表示,首届本科生上课实行小班制,每30个学生就有一位助教,导师则由科学院的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担任。丁仲礼希望以这样的投入,培养那些未来立志做科学家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8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在常人眼里,院士代表着站在学问的最高领域、站在学术的金字塔顶尖,如对于像袁隆平、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和竺可桢一众院士,就像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但国科大用院士给大一新生当班主任,着实让我们羡慕了一番,而笔者认为院士当班主任并不是大材小用。
这些院士班主任给本科生上课是硬任务。以该校本科第一学期的两门课为例,将分别由席南华和另一位数学界的名师、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来担任首席授课教授。丁仲礼在给学生的一封信中说:“对于这样的超强阵容,您或许会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高等教育最应该花大气力的是大一,因为大一学生要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如果老师指导得法,学生就易于顺利完成这个转变。”院士当班主任,其好处有以下几点。
对于学生而言,起到了楷模作用。院士都是从万千顶尖学者中脱颖而出来的,其学问之精深远强于其它高校教师,而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生的身份过来,还未能完全转型成功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这对于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无疑起着启蒙的一课。这一课,代表着对学术的追求,代表着对大学校园精神,代表着坚守冷板凳的操守。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一些浮躁的现象也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了象牙塔中,像郭美美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李天一违法事件等显示出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一定的偏移,一些青年人热衷于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和权力主义的思想,而院士们的言传身教就在大一这条大学分水岭上把好了最好的一道关卡,将社会污染制止在源头。
对于院士而言,起到了余热的作用。如今我国的院士大多是白发苍苍,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于2013年指出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并且,他推测21世纪和22世纪科学家发表著作的平均年龄应为32.73岁和30.06岁。所以说,八九十岁院士,其实已经远远告别了科研的前线,而六七十岁院士,也正在与科研的前线渐行渐远。将院士大量地放任于各大培训机构、学校、机关和社会场所演讲,还不如集中他们的时间为年轻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我们的国家未来的科研力量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
所以说,国科大的此举可谓是吃了院士如何利用的第一只螃蟹,院士当班主任并不是大材小用,而应该将此作法向全国各大院校推而广之。
作者:别亚飞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