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书挂靠”现象说开去

2014-11-19 05:31:57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过网络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证书“挂靠”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是“考证热”的一个原因。(11月17日《南方日报》)

  看罢报道,想起前不久西安执业药师考试出现的集体作弊事件,累计抓到两千多人。而这些人考证,并非真的都要去当执业药师,而是为了“证书挂靠”,使手中的证书“吃空饷”。

  那么,一纸证书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在百度上随便输入“证书挂靠”,就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19800000个”,其中不乏有号称“最快捷的证书挂靠平台”、“最权威的证书挂靠网”,再仔细搜索,以在一家挂靠网上可以看到具体的挂靠标价: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3万~3.5万元,市政公用4.0万~4.5万元,矿业工程5万~5.5万元……” 花费数万元考取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不用去上班,只要一“挂靠”,一年即可收回成本,以后只剩下“坐地收钱”了。正是这样的利益诱惑,许多人热衷于追求“一纸证书”,一些人甚至铤而走险,花钱作弊拿到两三种资格证书。

  本来,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的是规范技术工种(职业)准入门槛,保障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而“证书挂靠”现象显然是有悖于职业资格认证的初衷,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隐患。2009年发生在上海的“楼倒倒”事件,施工方本来没有一个人拥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不符合竞标要求,但其凭借他人的“挂靠”证书获得竞标资格并中标。事发后,出租“挂靠”证书的陆某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在“一本万利”的诱惑下,很多人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的企业仍然在打“证书挂靠”的歪主意,将社会上具有资质证书的人员“挂靠”在自己名下,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提高资质水平,承揽本不具备资格的工程项目;持证人只要把手里的证“挂靠”到有需要的企业,就可以做着一本万利的营生。

  “证书挂靠”现象的存在,并呈现出规模之势,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人才认证制度出现了偏颇,只要拿到“证书”,没有人去查你是正常考试获得还是通过“作弊”获得,也没有人去查你有没有实践经验,更没有人去查你是不是从事这个行业,反正是“认证不认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相关监管部门的懒政和行政不作为,因为“证书挂靠”已经广泛存在于诸多行业,有供给、有需求、有中介,监管部门恐怕不会不知道,或监管流于形式,“明管实不管”,给市场主体留下钻空子的机会;或是自己也“身在其中”,从中分得有“一杯羹”,因而坐视不理。

  因此,要遏制“证书挂靠”现象,首先要改变执业资格证获得的标准,增加实践性考核。对于已经获得的证书,也应增加日常的实践性考核。如此一来,不从事相关行业人员即使获得证书,也无法进行“挂靠”,只有老老实实通过从事相关技术行业来保证证书的合法性。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从持证人与证书租赁企业两方面加强监督与惩处。对那些靠“证书挂靠”获利、本身并不从事相关领域的持证人,要依法查处,取消其相应的职业资格,并加大其风险意识,使其不敢进行“证书挂靠”;对弄虚作假、依靠“挂靠”手段获得资质的企业,要严厉打击,增加其“挂靠”手段的风险性和企业违规成本。同时要严厉处罚中介“出租”证书行为,斩断这一违法违规的“利益链”。

  作者:袁文良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