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情”让研学旅行回归理性

2014-08-23 03:01:56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2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首次明确了中小学研学旅行“乡土乡情”内涵。根据这一意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8月21日 新华网)

  从古至今,“乡愁”一直就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永恒话题之一。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贺知章的“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直到余光中的《乡愁》,读起来无不令人唏嘘感动。家乡的亲人,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午夜梦回,无不萦绕脑际,挥之不去。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都正是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转化成为忧国忧民的民族之恋、爱国之情,才最终成就其伟大。所以说,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爱祖国,起点就在爱亲人、爱家乡,“乡土乡情”始终是每个人终身难忘的“根”。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变得无限方便,旅游事业极度繁荣。人口流动无序化、城市化、教育功利化等,使得新兴的“修学旅游”也逐渐变了味,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功利的攀比之风,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文化内涵、教育本意。

  研学旅行首先在于其教育意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研学旅行,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教育。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来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从而使日常的德育、美育、体育教育不再显得空洞无物。

  研学旅行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合理设计。孩子们是一天天长大的,他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到对书本、电视中信息的无限向往,逐步走出去,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了解世界的风土人情,由近及远却又心有所属,才最符合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才不会使其成为无根的浮萍,情感无所寄托。

  研学旅行终究只是一种丰富知识、增长见闻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草原的广袤,高原的粗犷,平原的一望无垠,丘陵的柔美婉约,山地的奇险秀绝,无不是各具特色。而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最适应的始终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他乡虽好,却非久留之地”其实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表述。

  因此,爱祖国,先要爱自己的家乡;而要爱家乡,首先就要认识家乡,学会宣传自己的家乡。因此,不管是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体能安全现状来考虑,还是根据他们认识事物过程、成长规律来逐步培养其情感、能力的角度来看,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体系显得更理性,对于改变我国目前无规范、无监管状态的青少年游学现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卫军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