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倒地者到底难在哪里?

2014-08-04 08:19:13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湘潭大学教师李恒白救人义举经本报报道并进行系列报道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副省长李友志近日作出批示:“在当前有一些人怕惹麻烦、怕被误解而见死不救、见伤不扶的情况下,湘潭大学教师李恒白主动救助伤者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善举,这一高尚的举动,应予宣传、学习,让全社会充满爱。”(8月1日《湖南日报》)

  李恒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能够在遇到别人摔倒的情况下选择扶起来,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其如此扶起的行为有可能面临着被讹诈的风险,但是他当初并没有这么想。不仅如此,他将伤者扶起来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随后还再次主动送去金钱和募捐的钱。尽管,他送去的钱可能并不是数量很大,但这也已经能够表达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准则,更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身实践。尽管,李恒白老师这样做能够引起无数人点赞,而也不能不看到,之所以如此也反证了现实中这样大胆向前扶起倒地者的人之少。于是,笔者禁不住要问:扶起倒地者到底难在哪里?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先天性。对于一件事情,人们天然的选择往往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去做,无利就不去做。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但是,假设总归是假设,现实总归还是现实。在扶起倒地者问题上,人们往往纠结于“扶还是不扶”的犹豫,如果扶起来,本身是好事,但也有被讹诈的嫌疑;如果不扶,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这样的权衡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对于倒地者不再扶起。对于每个人来说,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不扶的话,我们将看到道德的滑坡。因为倒地者本身需要的就是被扶起来,因为这是生命的较量。

  有鉴于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内容中,“友善”被提炼出来。倒地的人需要有人扶起来,扶起来就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高校教师李恒白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次意义的表达。他选择了扶起来,这本身就是友善的内容,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行为的表现。可见,扶起倒地者难就难在人们的观念上,难在人们天然的趋利避害上,难在人们“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上。而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将这样的扶起倒地人的难点给破除掉,从而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主动扶起倒地者的行为,从而“让世间充满爱”。

  既然扶起倒地者的难点在此,那么就不难破解。一方面,我们可以遵循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自身行为的修复,努力使得自己的行为能够向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靠拢,从而将这样的扶起倒地者的行为落实在自己身上;另外一方面,我们有可能从李恒白老师这样的现实例子中能够发现,他选择扶起倒地者以及后续的捐助,社会对这样的行为也是认可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给我们普通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坐标,让我们能够沿着他的事迹继续走下去。这样以来,扶起倒地者的难点也无疑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王传言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